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师道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6日 14:32 点击次数:

每到教师节,总收到一些学生问候祝福的信息。我一贯疏懒,不擅长情礼上的交往,只是简单回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春风秋雨的老师,永远年轻的学生。有一个学生每年给我发信息,就如第一次一样,热情洋溢。这位小刘同学现在也是高校教师。想想逝去的岁月。我就倍感师道的真切。

十多年前,他是本科生,我给他们上课。有一天课间休息,他对我说:“老师,听了一段时间的课,我有很多收获,觉得自己对文艺有了一些想法。我是来自东北的学生,经常观看二人转,以前光看着热闹,现在觉得二人转是东北特有的艺术,和东北人的生活关系密切,能表现东北人的性格。我想从这个角度写一篇文章,您看行不行?”

我自然很高兴:“好啊,很好的想法!二人转走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给全国人民带来多少欢笑啊。”他说:“那我想请您做指导老师,可以吗?”我说:“好的,我也喜欢二人转,很有意思。”学生能够深入探索,进行创作,哪有比这更好的?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小刘同学给我发来电子邮件,附件里便是他那篇论二人转与东北人性格的文章。我打开来看,内容比较丰富,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算得上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但需要修改完善,如补充一些材料使论述更加充分、调整论文结构使思路更清晰顺畅等。我做了批注,还把文中一些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等问题标记出来,有的地方我直接加以改正。

文章发去的第二天,我便收到小刘回复的邮件,其中满是惊讶、感激之情。大意是,真没想到老师看得这么细致,写了这么多批注,大到论文主旨、小到标点符号,指出了这么多问题,他觉得很不好意思。我看后赶紧回复,告诉他指导学生是老师分内的工作,写论文不容易,每个初学者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古人早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感慨。鼓励他:文章有新意,思路也清晰,继续打磨,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多年前,我的老师也给我修改论文,当时的感觉和小刘同学一模一样。前车后辙,春种秋收,这正是师道传承吧。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当年我在山大读研。写毕业论文时,完成其中一部分后,导师凌老师让我打印出来交给他看一看。我修改了几遍,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了,就把文稿打印出来,放到老师的信箱里。过了一周后,老师把一个大信封交给我,里面是批改后的论文。回到宿舍,我打开来看时,大吃一惊。

第一页上就用红笔做了许多修改的标记,四周空白地方写满工整的行楷小字,都是修改意见。我当时觉得心头震惊,脸上发热,不敢相信有这么多问题。我定下神,认真看那一处处标记、一句句批语,感觉无地自容。最不可饶恕自己的是:竟然还有错别字这样低级的错误。老师把每个问题都明确标记出来,如,论文引用处,标点符号的标准用法,并在旁边写明正确用法的道理。那些工整的行楷小字,也是硬笔书法的典范,令人赞叹。我静下心来,认真读每一个批语,学到了许多写文章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也得到了很多启发。

我的心怦怦跳动,仿佛面对的不是纸张,而是一团放射温暖光明的火焰。我忍不住马上给老师打电话,告诉老师,自己正在看老师的批改,没想到老师看得这么细,写这么多的批语,非常感谢老师,一定认真学习、修改。老师的语气一如既往,那么平静温和,只是说,有的地方看得还不够细,有的意见也不一定准,还要我自己多思考。我心中更多一份感动,决心一定要下功夫,把论文修改好。

接下来的十多天,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心无旁骛,专心修改论文。终于修改完成,临交给老师的时候,不放心,又从头看了两遍。老师看后又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我便继续修改。如此往复几次,眼见论文从主旨到词句,慢慢出落得有了模样,显出精神,自己的心也从原来蒙昧混沌中,变得更加明亮、清澈起来。非常感谢老师的指导,让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人生代代无穷已”“不废江河万古流”。师道蕴含在世世代代的教育传统中,体现在每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上。在山大读研的几年,在许多老师的身上,我都感受到师道之尊严、师道之高尚。凌老师指导论文精益求精,还关心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尽其所能,自由发展。他请我们吃饭,带我们到他家去做客,和我们一起听音乐、唱歌,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其他老师也令人由衷尊敬、仰慕、追随,他们或博古通今,或学贯中西,或才华横溢,或风流倜傥,或潜心学术、忘我投入,或关注现实、引领风气……这样的老师许许多多,更不用说校史上那如璀璨群星般的众多贤哲,他们像一道道光明、一面面旗帜、一片片风景,引领学生走向锦绣前程。

这是山东大学的师道,是老师们的美好情怀、崇高境界。想到这里,心中难免惭愧。自己能力有限,在山东大学多年,并未取得多少成绩。想想指导小刘同学写论文的故事,稍觉安慰。小刘同学非常努力,一遍一遍修改那篇论文,不断完善,后来刊登在一家中文核心期刊上。

现在,小刘同学作为教师,教学科研成绩斐然。他是一位好老师,一定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师道。我虽愚钝,也要尽最大努力,致力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

文章发表于2024年5月22日《山东大学报》第14期


【作者:许丙泉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方方 迪拉热·艾买提江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