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在山大读书的第六年,四年本科结束,如今研究生时光也已过半。提到山大印象,一连串的细碎记忆在我脑海中闪过:传来琅琅书声的尼山学堂教室,公教楼下的闻一多、臧克家雕像,文史楼前的八马同槽,旋律优美的校歌,郁郁葱葱的小树林……我想这些不仅存在于我的印象中,也存在于每个山大人的记忆中。
我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从学习文字、音韵、训诂这类课程入门,到治史修文,入经学,系统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尼山学堂的任课老师都学识渊博,课堂上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我们的“班主任”杜泽逊教授更是一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师长。大二时,杜老师给我们上修身学课,使用蔡元培的《中学修身教科书》,让我们涵养德行,修持身性。尼山学堂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知新楼的专属教室里堆满大家的书籍,时常有琅琅读书声传出,走近了细听,或是在拟古音吟唱诗经,或是在诵读诘屈聱牙的尚书……尼山学堂的浓厚学术氛围,让我坚定了走学术研究道路的信念,毕业后我继续在山大读研。研究生开学恰逢建校百廿,山大的校史馆也重新修缮,回顾百廿山大的风雨历程,我对山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为自己是一名山大人而自豪。校园里一座座名人雕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山大人。公教楼下的闻一多、臧克家雕像占据长椅一半,空着的另一半长椅等着同学们前来思考小坐。文史楼前的桂花园里,一侧坐落着冯沅君、陆侃如学术伉俪的雕像,另一侧立着历史系“八马同槽”雕像。上庠大木,荫绿千秋,中文系“冯陆高萧”四先生与历史系“八马同槽”八位教授,奠定了山大“文史见长”的格局。先生们的雕塑围聚一起似在自由地讨论学术,引得路过学生驻足瞻仰,心生神往。
说到山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就不得不提到山大的小树林。清晨时便会有同学来此学习,朗读声伴着清脆的鸟鸣声声入耳,这是小树林独有的协奏曲。小树林有着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绿荫遮蔽,静谧和安,是思考的好去处。在这里,我与同学讨论学术问题,探讨人生理想,思路也变得开阔。小树林的四季更替、叶生叶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除了学在山大,吃在山大也让我印象深刻。食堂一层早餐的鸡蛋饼、发酵的面饼嵌着葱花和粗盐粒,咬上一口外酥内软,滋味难忘。二层的清真餐厅有牛肉面、大盘鸡,三层的小火锅和烤鱼是伙伴们聚餐的佳选,四层的一多餐厅中西结合的菜品时常上新,最妙的是饭后可以再来一块小甜点犒劳自己。晚上九、十点钟从图书馆回寝室的路上,拐到食堂负一层,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再加一个鸡蛋,一天学习的疲劳都无影无踪。
我在山大校园度过的大学时光,是充实与自由并存的黄金时代,它让我由懵懂到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犹记得刚入山大,第一次听到校歌“东临黄海,南望泰山,这里是我们追求真理的乐园”,那时对这首校歌并未有多深的印象和感触。可在经历了六年青葱岁月后,早八的教室、闭馆前的图书馆、空旷的操场都有了我的身影,我对这座“追求真理的乐园”有了深厚的情感。当“凡我在处,便是山大。有你在时,那便是家”的旋律响起时,我永远鼻头发酸。啊!我的山大,我的家!毕业季,又一届山大人将带着美好的回忆以及对山大的祝愿离开校园,开启人生的新篇章。而九月的新生也将为这所百年学府注入新鲜血液,山大“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代代传承。
文章发表于2023年6月7日《山东大学报》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