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诗之链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6日 13:57 点击次数:

《国风》千回百转的起兴意味,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天悯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心境,李白恃才傲物的豪放不羁,杜甫对国家动乱史诗般的记录,李商隐温润如玉的细腻,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融会贯通,还有艾青对祖国土地的礼赞,木心经受苦难后绽开的二度青春,陈超从对抗到宽容的转换……我几乎像是饿汉一样,一头扎进诗歌的精神食粮当中。

难道我在占有它们吗?我这样问自己之后发现,谁也不能像占据一幅世界名画一样占有这些诗人的作品。它们就像一阵阵晚风,不知道会向什么地方吹,也不知道会被哪个游客幸会。我更愿意把诗人们视为已经逝去在时间中的朋友,尽管从未谋面,却用留下的语言和我交流。我时常领会那些美丽的句子,就像一个孩子垂涎阳光下经过水洗的晶莹透亮的紫葡萄。有时,它们读起来也像不同风格的音乐。我知道,读诗不能采用学数学的方法一步一个台阶,建立复杂而又清晰的逻辑框架。我读诗的过程是带点非理性的,时而领悟到某个诗人的某首诗或某个诗句,时而觉着人们谈论的名作味同嚼蜡,时而又为自己发现一首极少有人谈论的好诗而兴奋不已,宛如这首诗是专为我写的一样。

历史、教育和传媒的影响会将一个诗人偶然地带到一个读者的视野中,但得近乎神秘的缘分才能让这位诗人对其产生重大影响。那是什么呢?相似的家庭出身、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政治理念,还是共同的美学追求?事实是,一个诗人与一个读者的相遇是偶然的,一个诗人被一个读者深深地喜爱更是很神秘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人阅历的增加,读者对同一首诗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怎么之前那首让人激动的情诗现在却显得矫揉造作?又或者某首之前未曾留意的诗现在却散发着宝石一样的光芒?是我的感觉迟钝了,还是那时太青涩?伟大的诗歌也许在耐心地等待我们成长,然后和它进行平等的对话。上述的诗人们就在既往的时光中镌刻了我强烈的诗歌记忆。他们在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与我心有戚戚焉。我以现有的经历和能力也只能读懂他们的部分诗作,但这并不要紧,因为他们在扩大着我,充实着我,甚至让我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堡垒去抵御流俗语言的冲击。

然而,我也越来越警惕地发现他们也在“遮蔽”着我。于是,我读得越多,就越想成为自己。我想用自己的独特尝试去“驯服”他们。他们看似各自喃喃独语,甚至彼此争议,却在我心里渐渐融为一体,像奇异的合金,像热腾腾的大锅菜。他们给我精神的陪伴、技艺的展示、道路的指引、意志的支撑、智力的挑战,刺激我的想象和思考,努力扫除岁月蒙在心灵上的尘埃,最关键的是,激发了我的动力。

我甚至也打算用语言去捕捉、定型大脑中飘忽而去的思绪。但我总不满意,因为,一旦句子落下,思绪仿佛也没那么鲜活了。这就像把美丽的蝴蝶做成了标本,大多数还是受损伤的标本。这是语言的限度,或只是我诗艺的拙劣无能?但毕竟,它们记录下了一段段过往的时光和心灵一角的呓语。虽然只是标本,但也足以标定存在的足迹。当时间足够漫长,我是否还能借由当初的诗句认出那个在时光火中蹦跳的人?我会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他,亲切而又陌生?是不是也会有另一个人偶然读起我的诗句?他会不会也想提笔写诗?他会想到这句话吗——“所有的作家在写同一本大书。”

文章发表于2023年3月15日《山东大学报》第6期


【作者:郎文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李真真 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