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文学院历史上曾有一位明经传、通骈文、擅数理,乃至书法、骑射、算卜、弈棋无一不精的才子型学者,他便是被老舍盛赞为“博学鸿才真奇士,高风亮节一完人”的黄际遇先生。
黄际遇何许人?先生字任初,号畴庵,是广东澄海人。1929年春,国立山东大学迁往青岛重建,更名为国立青岛大学,杨振声校长广聘专家治校。1930年7月,先生受邀任理学院院长及数学系主任,兼授中文系课程,曾开设《说文研究》《骈文研究》等课,丁观海教授、臧克家先生均曾修习黄际遇主讲的中文课程。他执教青岛期间,多次携友共游崂山,在其日记中存有大量与山大友人共游崂山的记录,读之唇齿留香。
青岛崂山被盛赞为“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旧时亦有“牢山”“鳌山”等别称。三面环海,叠嶂九溪,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的崂山,历来深受文人墨客们的喜爱,黄际遇先生自是不能免俗。登临处,看激岩生雪浪;夜微渺,听寺邈一声钟。
先生首访崂山乃辛未年(1931)初夏,偕当时任教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闻一多、黄淬伯、方令孺等入山,三宿而还。黄际遇与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梁实秋、陈命凡、刘本钊、方令孺八位先生在青岛有“酒中八仙”之称,“共载交筹,兴豪而雅”。先生们同登崂山,怀古寻芳;倚杖听海,穿云登峰;论谈文史,不亦乐乎。
六个月后,因国庆纪念日休假,先生携游泽丞、姜叔明、张怡荪及其夫人三登崂山。久不登山,先生感慨“我负名山,裹足二载矣”。众人行三十里至李村,南折乌衣巷,见“梨树已荫,杨槐初绿,禾油麦秀,海碧天高,布谷催耕,飞泉流响,鸣骆入谷,村犬吠风”。清风满里,笑语满车,奇峰倒迎,村童骈足。车行一百四十五里,先生见车道尽头,有一丰碑屹立,上有“山海奇观”四字,大可逾丈,乃清乾隆巡抚惠龄所书,感叹“书手不及石工,了无惊人之处,闻且以此被劾落职,博得行道口碑,游人载笔,亦幸事也”。巳刻未尽,姜忠奎拔帜先登,黄际遇与泽丞、张君夫妇亦接踵而至。据欲坠之巨石,荫横空之蟠松。黄际遇先生终隐在心,夕阳在山,长揖高歌,彳亍归去。
时隔六月,先生难耐思山之情,再度呼纪纲约同游者,陈之霖、周学甫轻装相从,姜叔明、萧涤非、彭啸咸亦蹑屐而至,同入崂山。寄食僧寺,叩关入禅院劳之,夜共坐石山,水冽泉清,山高月小。次日,破晓跃起,独攀危石,守待日出。部署游侣,分赴明霞洞、上清宫、太清宫,约姜忠奎登寺北棋盘石。入崂山第三日,“归车三十里入王庄,又二十里出即墨,过乌衣巷,改途丹山,桃李如林,葡萄千亩,一泓春水,一里香车,重以梨花压山,游蜂成市,诧兹花海,未成口碑”,携友同行,心中不亦乐乎。
读黄际遇日记,品先生所作之游记,管窥先生游崂山之所见、所闻、所感,所记崂山宜人之景色,可见先生对崂山颇为喜爱,与山东大学诸友同游之喜更甚,于此我们可以探见民国时期山大文人墨客们的情谊深厚和精神雅求,堪称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佳话。
文章发表于2022年5月25日《山东大学报》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