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二十四节气已走过四分之一,春天也步入尾声,夏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诗人秦立彦曾写道:“春天如约而来,它从未背叛过万物对它的等候。”在这个春天里,我依然感受到勃勃生机与盎然绿意。东风至、燕呢喃、梨花落、四月天……暮春下的暖阳照耀着脸颊,晚风中闪过了多少帧春日图景,也有些辜负与遗憾,但更多的还是欢喜与希望,在这个春夏之交的时刻,我满怀对过去的春天的追思和对即将来临的夏日的期盼。
在《论语》里,孔夫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开启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经典对话。夫子十分赞同曾皙的理想生活,这种生活大概就是在暮春时节里,忙完地里的农活后,大人孩子们一起到沂河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这样的场景,想一想就足以令人向往。当忙完手头的事务,人们可以去追求精神生活,去亲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抓住春日的小尾巴。巧的是,我的家乡也坐落在沂河水旁,但这条河是沂蒙地区的母亲河,与孔夫子的沂河并非一处,但这也不妨成为另一种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精神诉求。
在辽远的山水田地上有我可爱的家乡,看天吃饭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播谷撒种,趁着春雨滋润、趁着春风怡人,让种子能喝上贵如油的春雨、让幼芽能吹上骀荡的春风。对于生与长在这土地里的人们来说,这是丰收之梦的发端,同时,这也是辛劳的开始。夏日的茁壮和秋日的丰登还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细细打磨、精心维护,“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来得并不容易,天时、地利与人和缺一不可。村里小学又恢复了线下教学,五年级的孩子们带着清早的体温表来到教室,朗读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孩子们走出校门就能看到课本里的内容,不失为另一种殊遇和幸福。
在山大的日子里,和朋友互道晚安后,收到了山大的封校晚安短信。当我们写下自己的晚安内容,系统会把这份爱与希望传递给校园里的谁呢?有点期待,这没有答案的期待竟也如此有趣,就像朋友养的郁金香,半个月了还没见发芽,但每天等待的过程依然令人欢喜。期待某天清早醒来,看到芽苞探出头,这将又是一个小小的春天。
这是疫情下的第三个春天,也是我在山大的第二个春天。虽然未能拥抱春日的盛大和自由,但我依然在山大领略到了春天,感谢“南大成,北稷下”的馈赠,感谢行道树、树上花的盎然,也要感谢可爱、坚强、有序的山大人儿在朋友圈分享胜日寻芳的诸般美好。在迎春花丛边徘徊着寻找早开的那抹黄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今日晚樱的叶子都已然郁郁葱葱,我又一次真切地体验到春光易逝。在这样美好的经历和期待中,我们告别春天,走向初夏时节,愿大家都不负春的美、夏的炽,活出自己精彩的生活。
文章发表于2022年5月18日《山东大学报》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