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不要着急,一点点努力,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相信自己啊!”这是在与希望小屋帮扶学生小坤同学微信电话沟通学习情况时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第一次辅导孩子课程、为孩子进行作业讲解的我,选择打电话之前还是有些犹豫,但山东省烟台市希望小屋负责人宫主任告诉我要勇敢一些,我便开始了尝试,选择了拨通电话。
拨通电话,一个稚嫩的童声入耳:“老师您好。”被称为“老师”的我心里十分紧张,但还是有条不紊地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目标与自我规划,通过交流,我发现她性格内向、不太爱与人沟通,但很爱画画与跑步,于是我进一步将学习、运动及兴趣爱好联系在一起,给她讲解应如何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应用到写作中,从而一步步提升自己的作文成绩。分析她的试卷,我发现她的基础薄弱、学习不扎实,她也主动和我交流她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微信通话,我从感受到了她对于作文成绩总是提升不上去的无奈与难过,这是以往我与她在微信上打字交流所感受不到的。她边说,我边整理下她目前的学习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为她提出学习建议,恍惚间,我好像回到了课堂上,回到了自己是学生细心听着老师向我殷殷嘱托的时候。因为疫情的原因,希望小屋社会实践活动无法线下开展,选择线上辅导仿佛隔绝了自己与孩子的距离,但那一刻我感觉我就站在孩子面前,为她讲解着作文、地理、生物上的学习问题。选择微信语音,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
不知不觉中便过去了一个小时,在通话结束时我想到了高中班主任经常对我们说的那句话,“相信自己可以并为之付出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以此来鼓舞我们,我也像我的老师那样,给我的学生加油鼓劲,助她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论是学生身份,还是临时的“老师”身份,都让我在希望小屋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到了这两种身份在帮助他人的一种结合:是学生,与孩子在学习上探索与进步;是老师,尽己所能为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为有需要的孩子搭一间希望之屋,建一个筑梦空间,这梦,不仅属于孩子,也属于我,属于希望小屋社会实践团队的每一个人。

(图为岳真名与家人共同设计的队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