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在高二,我并没有读出其中丰富的内容层次,只被结尾部分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共同目标所振奋。“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我想这便是一个人的人生实现价值最高的体现了吧。直到一节马原课上,同学们再次朗读这篇文章,一字一句犹如击磬般清脆的落入我的耳朵。这次品读,我收获的是一份理性与冷静的思考。
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目标宏大而可贵,我们很容易想到,“马克思不愧为千年伟人”。然而,在这一份理想的背后是客观冷静的沉淀,而这份沉淀是我们明确奋斗目标的前提。没有这份冷静,所谓热爱则为倏忽而逝的心血来潮,所谓理想则为不切实际或不适合自己的一时空想。确立奋斗目标需要安静的思考,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能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这份安静的沉淀与思考已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体现出来。如马克思所言,在选择自己的职业之前,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自身的能力条件。倘若空凭一腔热血,不顾客观实际,不可避免的碰壁会导致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感到自卑与孤独。着眼于当下,对于我自己的职业选择而言,我想我或许会选择深造求学,在材料科学领域探知真理。对于这一类职业,马克思在文中也有特别的说明,“这些职业能够使具有合适才干的人幸福,但是也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而贸然从事的人毁灭。”冷静的观察、认识自己,结合自身能力是选择职业的基本要求。
如上所述,难道选择合适的职业就不会再有孤独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选择职业后的路途绝不会一帆风顺,势必要以信念感来面对孤独。有人说对职业的热情可以化解孤独。但热情是永恒的吗?保持它的动力源泉又何在?热情是一把双刃剑,在激励人们奋起直追的同时也容易诱导人们被那闪着光亮的东西迷误。相反,我想安静才是获取信念感的方法,在我们选择说出相信之前,不妨多给自己一些羁绊,给自己机会安静的沉思甚至质疑。而这一个认知过程恰如“否定之否定”定律所描述的那样,只要我们选择的开始是适合我们的,怀疑与否定也只会让我们的选择更加完善,我们的认知水平也终会得到提高。
有人说生活是冷冷清清里的风风火火,我想,青年在考虑职业的选择时亦是如此,真正坚定且热烈的选择也许就是安静的。正如马克思对待他的工作那样,以安静的土壤孕育热烈的理想。褪去热情与新奇,未来与职业朝夕相处时,为宏伟的目标而奋斗时,陪伴我们左右的,是因宁静而坚定的心。就像诗人常建写的那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