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习惯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15日 11:00 点击次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

习惯是什么?字典上的解释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习惯于做艰苦工作。”《汉典》中还有“对新的情况逐渐适应”的解释。总的来说,是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养成的惯用行为,一个人的习惯,也的的确确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我去参加驾照科目二考试,两次机会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被浪费,最终没有通过。也许是因为紧张,也许是因为感冒不适,也许是因为车子不好开,但这些都是主观的原因,难以说服自己。回家的路上,我先是在懊悔,为什么练习时很好,考场上却发挥失常?

其实是习惯。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我用的基本上是同一辆车在同一个场地不断反复练习,从而养成了可怕的“机械性记忆”,感觉到时间了就转,到时间了就刹车,但是忘记了考试与练习的差别。考场的场地是陌生的,考试车是陌生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在这样一个没接触过的陌生环境里,用自己的习惯走着熟悉的路线,结果走到了悬崖边上掉下。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性思维”,《大戴礼记·保傅》说:“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这里的习贯,就是习惯。“习于旧惯”,是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有没有发现,它们在生活中影响了你很多。从出门时随手轻关,到接到别人递来的东西时一句谢谢;从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到做题时抓头咬指甲的微小动作,习惯无处不在。

当然,有些时候也不是自己的习惯在作祟。因为很多时候习惯也要屈服于本能,比如人的大脑更倾向于处理简单的事情,于是相对于长篇大论,你可能更喜欢看短小的笑话金句。斯坦福大学教授肖恩·杨认为,要先改变动作才能改变思维,这其实就是习惯的养成。说十遍百遍“有志者事竟成”不如现在就搭手去做,多做几天就会发现不用去想、不用去逼自己相信所谓“毅力”,你就会去做了,因为你已经熟悉了这件事,已经成为了习惯。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认知失调”,是认知与行为不一致时大脑会产生的反应,这时候你的大脑会自动让你的认知适配你的行为,而不是让你的行为跟随认知。所以你的习惯并不会使自己不适,反而会让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应该的,很难改变。

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你想要习惯一件事或者养成一种习惯,一定要先改变或是适应一种行为,而不是空想激励自己;当你想要改变一种习惯,一定要先改变自己的行为,从一点点的适应开始,前方的路就会不断畅通了。


【供稿单位:机械学院    作者:秦子昂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程嘉瑞 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