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山大要闻

缺血心肌促血管生成治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07年07月23日


    [本站讯]近年来,山东大学张运院士领导的教育部和卫生部心血管功能与重构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基金委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30428005)和科技部973项目(2006CB503803)的支持下,在联合应用生长因子FGF-2和PDGF-BB促进缺血心肌生成血管的基础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7月17日,国际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学报》(影响因子10.3)发表了该最新研究结果(Lu HX, et al. Combinatorial protein therapy of angiogenic and arteriogenic factors remarkably improves collaterogenesis and cardiac function in pigs, PNAS,2007;104:12140-12145)。
    利用血管生成治疗心肌缺血是近年来国际心血管基础研究热点之一。以往的研究集中于单一血管生长因子,但大多只能生成结构和功能有缺陷的血管,这导致了多数临床试验的失败。本研究发现,多种生长因子参与了血管生成的调控过程,这些因子必须在时间、空间和浓度上发挥协同作用,才能形成有功能的血管网络。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动脉生成(arteriogenesis)都有助于心脏的血管新生,但对于改善心肌血流量,动脉生成是最重要的过程。本研究小组应用自行建立的小鼠角膜血管生成模型,将不同特性的生长因子相互组合后进行筛选,结果发现促血管生长因子FGF-2在原始血管网络形成阶段起重要作用,而促动脉生成因子PDGF-BB在促进血管的成熟和稳定方面起核心作用。本研究利用冠脉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的小型猪建立了心肌缺血和梗死模型,将FGF-2、PDGF-BB或FGF-2+PDGF-BB制成缓释剂,包埋于梗死区周围的心肌缺血部位,分别应用选择性冠脉造影动态检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彩色微球技术测定心肌局部血流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心肌的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以及组织学测定心肌微血管的数量和成熟程度,发现与单一应用FGF-2或PDGF-BB相比,联合应用FGF-2和PDGF-BB后缺血区心肌出现显著增多的成熟而有功能的侧支血管网络,表现为心肌局部血流量和收缩功能的显著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在本试验的终点第14周时仍未发生任何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减低或退化。该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联合应用促血管生成和促动脉生成因子可增加有功能冠状小动脉的再生,改善心肌灌注和收缩功能,从而为缺血心肌的促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了具有临床应用光明前景的新方法。]


【供稿单位:科技处 医学院     作者:吕慧霞 傅茂笋    责任编辑: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