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空间无限”是山东大学用来描述大学的办学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存在于校际交流、科学发展、全球合作之中。暑期学校就是秉承着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打破各种壁垒与界限,不设围墙,海纳百川,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学生的各种经历,充分体现了沐浴着齐鲁遗风的百年老校的超人智慧和无限魅力。在今年的暑期学校里,国内外的学者、学生、学术活动,多领域、多角度、多地点、深层次,异彩纷呈,资源无限,使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在交流、碰撞中追求着共享,以此引领人类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
学科:空间广阔 资源共享 彰显综合特色
今年山东大学各学院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火热局面,涉及文理工医等多项学科,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法学、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子、机械、医药、护理、教育学等领域,凸现了山东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彰显了暑期学校全方位开放式办学方针。
文理兼容并包,种类丰富齐全。文学、政管、外语等文科院系和数学、生命科学、信息等理科院系,数量众多,活动丰富。文科项目活动致力于学术氛围的营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理科项目活动注重逻辑思维训练,强调动手能力的锻炼,国际教育学院针对国际学生在教授汉语课程同时,举办系列中国文化活动,扩大了汉语的世界影响力,传播了中国文化。凸现医学地位,重视实验技能。医药学科今年开展暑期活动项目20余项,六大版块的内容全面展开。作为重视实践能力的学科,各学院把开放实验和技能培训作为基础训练大力倡导。面向全校学生开办的“急救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急救技能水平。工科彰显特色,强调创新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齐鲁软件学院开设的系列精品讲座、特色技能培训及开放实验,理论付诸于实践,有效提高了本科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者:思想精英 智慧风范 传承精神薪火
秉承百年山大形成的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和历久弥新的人文传统,暑期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云集山大,介绍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成果,与学子畅谈人生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巨大魅力。在第七届海峡两岸孔孟故里寻根夏令营期间,营员们深入了解齐鲁文化。在国内高校齐鲁文化访学夏令营活动期间,陈炎、王新春、何中华、杜泽逊、王小舒、傅有德等学者名师纷纷登上讲坛,尽展风采。通过开放的交流形式给同学们提供了与、、名师交流、提升自己的平台,一系列学术报告为暑期学校的同学们献上了丰厚的学术盛宴。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的犹太研究暑期学校,由“泰山学者”、著名宗教研究专家傅有德教授、Avrum Ehrlich(艾利克)教授、南京大学的徐新教授以及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Yomtov Assis教授等名师主讲。
药学院臧恒昌教授针对自己“人的价值=(身世资源+人脉资源)*能力指数”的研究成果作了题为“励志照亮人生 勤奋改变命运”的报告;曲显俊教授则从亲身经历出发,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在国外尤其是日本的工作和学习经验,从而让同学们了解了日本大学的分类及与中国大学的异同。法学院秉承历史传统,继续打造法学育人品牌,牟宪魁老师探讨民法总论若干问题,葛明作的“适当生活水准权”学术报告,王笑冰的地理标志保护若干问题,李道刚解读的欧洲一体化的法律文化基础,周长军讲授的刑事公诉权的滥用与防范问题,李道军关注的人权现状问题,以及李霞老师探讨的同性婚姻的合法化问题。历史文化学院长风论坛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党委书记、考古系主任、考古与博物馆学博士生导师于海广教授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张友臣博士讲述了《〈周易〉及其管理思想》;济南市文化(文物)局副局长、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崔大庸教授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理论与实践》也让学生大开眼界;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刘玉峰教授讲述的《施政方略与大唐气象》,让听众们从理性高度领略了大唐盛世的风采与神韵;张熙惟教授、胡新生教授也分别就“中国传统文化史分期问题”与“黄老学派与稷下学风”作了报告。
学生:齐聚山大 蒙沐教泽 张扬青春风采
2007年山东大学暑期学校,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校内与校外学生共济一堂,领略百年山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的现代气息;海内与海外学生相聚山大,亲身体验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
为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授课老师在课堂讲解的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研究和实践操作。护理学院学生到齐鲁医院等进行临床实践,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哲社学院佛教文化暑期学校学生参观游览海会寺,与佛教徒一起进行日常活动,体验修禅生活,了解佛教艺术。生命科学院动植物科学技能培训,学生走出教室,到大佛头(佛峪)、泉城公园等地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在自然中采集实验材料,制作切片,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软件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口腔医学院等开设的一系列技能培训和开放实验,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走出教室,在实验室现场操作、调试,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
暑期学校注重国内校际交流,致力共同提高。双学位班为驻济五高校学生提供机会,走进山大,在学习中感受山韵海魂的魅力。齐鲁文化访学夏令营,三所高校100名师生和山东大学30名学生齐聚山大,在齐鲁大地共同沐浴儒家文化,体悟儒学精萃。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70余名学生,参加中英美暑期高级哲学研讨班,与山大学生分组讨论、自主交流,站在同一平台比较研究。护理学院与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成功大学交流访学,港台、大陆学子文化互动。山大学生远赴台湾清华大学,在台湾清华大学导师的指导下确定并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
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拓视野的同时,山东大学还与海内外名校开展合作交流,让更多海内外学子来到山大,体悟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山魂海韵的校园魅力。加拿大21名高校学生来山东大学参加“汉语桥”文化夏令营活动,亚、欧、美三大洲18所山大海外友好学校的28名国际学生来山大参加国际暑期学校,他们在学习汉语之外,还参加了具有齐鲁历史文化传统的自然和文化景观的社会文化体验活动,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公共卫生学院与美国杜兰大学开展的中美暑期学校交流项目中,来自杜兰大学的11名学生和3位教授在学习两国公共卫生系统知识之余,参观山东各地历史文化名胜,体悟具有深厚底蕴的齐鲁文化。
学术:着眼前沿 注重创新 培养高素质人才
山东大学秉承凝重的文化底蕴,紧抓学术前沿发展,暑期学校全面彰显学术魅力与科研水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设前沿性专题讲座、经典名著解读及学术研讨班,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提升学术品位。邀请海外名师,强化学术权威,哲社学院全面打造品牌学术,增强学科优势和特色,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开拓学术视野,训练学术思维,法学院紧追法学前沿热点,开展系列讲座和学术沙龙。讲述学术前沿,提升学术水平,历史学院“长风”讲坛举办19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关注学术人格,药学院举办励志和留学等专题讲座,培养素质全面药学人才,营造浓厚科研学术氛围,全面开放实验室,提供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平台。
化学院、药学院、物理学院、生命科学院等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工作精神,紧追科技发展最新方向,全面申报实验项目,开放重点实验室,搭建科研平台,引导学生实战演练。暑期学校还鼓励学生自主承担研究课题,从自主搜集资料、研证资料到科研课题的提出,再到亲身实践反复推进完成课题,全面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术研究思维。积极推进两岸学术交流,体验不同学术特色。山大2007年暑期派访学生赴台湾清华大学进行专题研究,来自不同专业的五名山大学生根据学科专长选择导师,开展暑期专题研究工作,接受教授专业指导的同时,也带去学术上的良性竞争,促进了未来学术精英的相互了解。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第一使命,山东大学的勃勃发展生机源自于不断刷新的历史篇章。本届暑期学校学科的丰富齐全为海内外莘莘学子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为其个性发展创造了更宽阔的空间。
提高:仰望2008 冷静思考 改进提高
面对社会转型期的迅速发展和对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山东大学担承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发展,引领文明进步,全面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从2004年开始举办暑期学校,至今已是第四届了。今年的暑期学校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办学规模、办学形式、办学水平等各个方面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但同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学科方面,山东大学11大学科门类综合优势没有得到全面发挥,暑期军事学、艺术类基本没有设置相应项目;文学、历史、管理、经济、政管板块相对单一;外语、艺术、体育等学科没有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优势;法学、高职等应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暑期学校应继续加强学科构建,发挥综合资源优势。学者方面,山东大学拥有一支3600多人的优秀师资队伍,但真正走上暑期学校讲台的学者教师仅有一百余名,一批文史哲及理科名师没有参与其中,期待明年有更多名师学者与学生交流互动。学生方面,山大一直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的本科人才,暑期学校各项目报名人数达到12000余人次,但其中部分同学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所报课程或中途退出。此外,在暑期学校各项工作衔接过程中,由于网络平台建设处于初期阶段尚不完善及学院自身等原因,导致某些申报信息不够准确,如课程时间、地点、人数;暑期学校与社会实践活动新闻报道铺天盖地,明年需要在数量上把握好度,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在深度报道和外宣上突出重点;总之,暑期学校各项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如何改进和提高我们的暑期学校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领导、学院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老师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新的理念和设想,作为暑期学校记者团的20余名学生记者,亲身经历并追踪报道了暑期学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他们汗流浃背地在行走的路上思考、感悟,这些“小人物”的“管见”,或许对大学的管理和教育能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