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山东大学师生通过回顾学校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过去,明确目标,增强信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五年来,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事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为国家和山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提出了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和富于创造力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出和实施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和实行了“教育拓展”、“三种经历”和“暑期学校”,完善了融“知识学习”和“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学科综合环境下、研究型环境下以及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49门。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改革,开展教学名师和青年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先后有5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或科技创新活动。山东大学学生在全国性的科技竞赛中获得突出成绩,其中“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获得全国奖50余项。五年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不同层次的全日制毕业生50000余人,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山东大学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作风朴实”而受到社会的赞誉和广大用人单位欢迎。2005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实施“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五年来,在校研究生规模由2002年的6552人发展到2007年的12971人,共有12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的好成绩。
二、强化学科与科研组织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学校“十五”“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新增12个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个增加到2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由36个增加到188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由122个增加到253个。加强创新学术团队建设,重点组织、培育了15个学科交叉、资源优化的创新学术团队。彭实戈院士、陶绪堂教授带领的创新学术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特别是2007年“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功能晶体材料”创新团队入选国家级“优秀创新群体”,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彭实戈院士、张运院士、程林教授带领的创新学术团队分别获得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支持。
五年来,与地方、企业签定科技开发合同1973项,到位科研经费9.5亿元,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307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一等奖26项。在SCI、EI、ISTP和国际引文一直保持全国高校前列。国际科技合作取得突破,加盟了由欧洲核子中心组织的“ATLAS”项目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项目等大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并取得重要进展。蒋民华院士和彭实戈院士分别荣获2002年度和2003年度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2005年,王小云教授先后成功破解了两大国际密码算法,震惊国际学术和金融界,被授予中科院陈嘉庚科学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大力实施文科学术振兴计划。五年来,山东大学共承担各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0项,省级项目200项,合作项目435项,人文社科研究经费近6000万元。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共68项,共承担12项国家级大项目。2004年教育部40项重大攻关项目,山东大学中标三项。2006年,《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与教育对策研究》等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获准立项。《文史哲》以第二名的成绩成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入选期刊。
三、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山东大学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办学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格局。特别是2004年“国际合作年”、2006年“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年”,国际国内合作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截至目前,山东大学已与30多个国家的11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派出海外访学学生1000余人。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结构日趋优化。五年来,招收培养各类留学人员达5000余人。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建立了7所海外孔子学院。与国内22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派出国内访学学生1420人,接收国内访学学生2040人。2006年10月,学校成立了山东大学合作发展委员会、首届校董会,广泛争取社会资源,提高了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2004年4月,学校提出了《山东大学服务山东行动方案》。该方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同年年9月,省政府批转《山东大学服务山东行动方案》。截至目前,学校与威海、淄博、临沂等6个地级市签订并实施了全面合作协议,与18家大型企业集团如胜利油田、鲁能集团、浪潮集团、将军集团、鲁南制药等合作,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拓宽校企合作领域,搭建“产学研”一体的互利双赢的研发平台。与海信集团共建的“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自主设计和研发的“高光塑料模具温度控制系统”在海信集团大尺寸平板电视机面板生产车间得到规模应用。与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禹城市相关功能糖企业共同申报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6000余万元与学校联合建设“山东大学山东高速集团工程技术中心”。五年来,学校在服务山东工作中共签订科技开发合同1450余项,到位经费近3.2亿元,为制造业强省、生态省、文化强省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五年来,学校以吸引、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优秀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依托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力;以人才资源建设和开发为重点,积极探索吸引、遴选、培养和用好人才的有效机制。截至目前,山东大学共有两院院士6人,“泰山学者”19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6人,博士后在站人数达283人。实施青年教师“三种经历”计划以来,山东大学有633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做国内访问学者;2005年以来,有437名青年教师在海外进行半年以上的留学合作研究。
五、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2005年12月,成功召开了中共山东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科学制定了《山东大学2006—2010年党的建设工作规划纲要》、《山东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
为适应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着力建设一支“敬业务实、协作创新”的高素质管理干部团队,经过2004年中层班子换届和2006年届中调整,一批发展意识强、团结务实、工作实绩突出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学校干部队伍中来,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增强了干部队伍活力。
创新了党组织工作和活动方式,加强党员教育与管理,认真做好在优秀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五年来,新增党员6654人,其中学生党员增加5816人,博士生、硕士生党员比例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以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2006年,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被中央组织部和山东省委分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7年9月,学校党委被中共山东省委命名为“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舆论引导,扎实做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动以精神理念、形象标识、制度规范和人文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新一期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创新了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本建设、实验室条件建设、图书和校园网络建设,办学支撑条件大为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关心师生生活,进一步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积极构建“具有山东大学特色的校园公共安全体系”,“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回首五年,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创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是所有山大人的共同追求。全体师生员工将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群策群力,奋发有为,为早日将山东大学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