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自5月22日接收35名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伤病员至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招募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同医疗救助组并肩作战,密切配合,形成支援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以更好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灾区同胞提供最周到细致的服务和关心。
接收伤病员当天,医院近20名职工志愿者第一时间随队前往机场实行一对一护送,将灾区来济疗伤的伤病员顺利地转运到医院进行治疗,并积极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医院还从机关支部中抽调了4名精干人员负责伤病员及家属与医院之间的联系沟通。志愿者们买来挂画等装饰品挂在爱心公寓中,并亲手制作爱心标志贴在门上和墙上,让灾区伤病员真正感受到家的气息。山东大学校团委先后派出了三批“黄丝带”志愿者、省红十字会也选派了10名护理专业志愿者前往第二医院,做好灾区伤病员陪护、送检等服务工作。特别是对7名无家属陪护的病人,志愿者们实行24小时亲情陪护,帮他们翻身、按摩,陪他们聊天等,同时为他们做一些基础的护理,让灾区伤病员享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得到心灵上的慰藉。有的伤病员感慨地说,“这些孩子们本来是要别人来照顾的,现在却自愿来照顾我们,真是太辛苦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陪护期间,志愿者们也和伤病员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有的陪护期结束后,还定期来看望他们陪护过的伤病员。22岁的霍美玲是第二医院的一名实习护士,她视灾区的病人如同亲人。她照顾18床的杨勇,这个病人无法接受自己身体上的残缺,悲伤的情绪和烦躁的心情时刻缠绕着他,让他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霍美玲耐心地开导他,并像护士一样细心地护理杨勇的日常生活,为了减轻他的痛苦,霍美玲还坚持为他按摩。在霍美玲的努力下,杨勇的情绪明显好转,并十分依恋这个小妹妹,在霍美玲临走的时候,杨勇很不舍,并叮嘱她要常回来看看。来自山东大学的靳学华照顾13床的汪术良。汪术良讲话的方言很重,很多人都听不懂他讲话,出现了交流障碍,这让汪术良很郁闷。靳学华每天坚持跟他聊天,鼓励他多讲话,疏导他心里的不快,帮助他尽快走出灾难的阴影。靳学华照顾病号十分细心,为病号剪指甲、擦身体,汪术良得到她如此细心的照顾,非常感动。慢慢地,他开始主动跟靳学华说话了,并且处处表现出对志愿者们的关心。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会说:“你们先去买饭吧,我还不饿,你们先吃”。在志愿者下班临走的时候他会细心地提醒他们说:“路上小心,注意安全”。这些变化让志愿者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非常暖心。山东大学学工部的王化亮老师今年50多岁了,但他仍主动作为志愿者前来帮助伤病员疗伤。他做事认真仔细,他每天按时到医院,及时与医院的医护工作者沟通,对病人的日常生活照顾得非常周到,很受大家的尊重。当听说有的病人想吃猪蹄时,他专门从家里炖好了拿来给他们吃,他的爱心温暖了灾区伤病员受伤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山东人的热情。
志愿者们在每位病号的桌子上都放有一个记录着病号的生活习惯、饮食口味、爱好等信息小本子,以便于下一位志愿者能够尽快地熟悉病号,减少再熟悉的反复过程。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让人感动,志愿者们不断地用他们的爱心、耐心、细心守护着灾区伤病员,为他们驱散心中灾难的阴影。]
【供稿单位:第二医院 作者:郝爱 责任编辑:莉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