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28日下午,由山东大学“鸢都行”社会实践团队发起的首届潍坊非物质文化论坛在潍坊市艺术馆成功举行。潍坊艺术馆馆长邱兆锋,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高志辰,著名作家、收藏家邓华,著名核雕工艺美术师王绪德,潍坊风筝传承人杨红卫,民俗专家鲁鸿恩等出席了论坛,针对潍坊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讨。
论坛上,邱兆锋介绍说,当前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通过作品展览、国内外文化交流、书籍出版等方式进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费落实不到位,保护措施无法及时进行;珍贵实物征集不足,濒危项目保护有待加强;省级以上目录偏少等。鲁洪恩认为,民间艺术“应俗而生,随俗而变”,只有民间重视,才能得到长久发展。同时,这些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制约,只有市场需要,工艺才能长久流传。高志辰依据多年的工作心得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的矛盾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生产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手工制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阻止其消亡,而不能使其完全恢复,某些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已无现实意义。
随后,与会专家就同学们最关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作了重点讲解。杨红卫、王绪德表示,技艺的传承是当前面临的巨大危机,制作过程复杂、经济收入微薄,是其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政府给予工艺传承人一定的经济支持是保证工艺得以流传的极佳方式。不同的是,邓华先生对文化传承持乐观态度,他强调现在有一大批年轻艺人已经开始投入到工艺学习中来。针对同学们提及的曾有国家向联合国成功申请了原属我国的非遗情况时,鲁鸿恩先生认为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此事,因为属于我们民族的核心文化不会被剥夺,而且这种情况更能激发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人们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遗今后的发展具有转折性意义。
在论坛接近尾声时,“鸢都行”团队的同学们普遍反映,论坛中他们不但了解了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每位同学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国家无价的文化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