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山东大学文物普查工作队发现鲁国长城遗迹

发布日期:2009年06月29日 17:06 点击次数:


    [本站讯]在最近结束的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莱芜市重点区域调查中,由山东大学和莱芜市文物办组成的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莱芜南部徂徕山脉一线发现一处大型石墙遗迹。经徒步调查、遗迹清理和文献解读,初步确定这是一段鲁国的长城遗迹。这一重大发现为我国长城史、古国史、战争史和周代考古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新发现的这段位于莱芜市境内的鲁长城,西起莱城区的崇崖山,向东沿徂徕山余脉蜿蜒分布,东至钢城区的黄羊山与青羊崮一带,全长30余公里。长城遗迹均位于山岭北侧,由石砌的城墙与城堡组成,在埠东南与五龙村北一带保存较好。城墙现存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高处可达2米以上;厚度为1.2—2.8米,较厚处以石砌城墙中间夹杂沙土碎石。城墙多修筑于两山之间的平缓地带,山顶之上构筑城堡和防卫哨所,悬崖绝壁之处往往依据自然天险。城堡多呈圆形或近圆形,居于山顶最高处,由2至3个城圈依山势修建。城堡内中央部位常见有圆形或方形石砌建筑。城堡的四角或拐弯处常发现有面积较小的圆形哨所遗迹。墙体保存较好的哨所在北壁上可见瞭望口。城墙和城堡多就地取材,利用山顶石料垒砌而成。大盘顶是此次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面积较大的城堡,南北最长85米、东西最宽42米,该城堡城墙最厚处3米左右,残存高约1.1—2.5米;城堡内残存石砌方形房址二十余座,目前大多数仅残存高约0.30—0.40米的底部。根据现有的走向来看,鲁长城向东、西方向沿山势伸入泰安市境内的可能性非常大。 
    普查队员在长城遗迹所经过的山顶及山下关口附近发现多处春秋战国时期遗址,为长城的年代提供了依据。采集陶片可辨识器形有陶鬲、陶盆、陶罐和豆盘等,年代范围大多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山下遗址年代范围上限可到西周晚期。发现遗物的山顶遗址有峪门山、葫芦山西山、黄羊山和青羊崮等,青羊崮遗址还发现有厚约30厘米的文化层堆积;紧邻长城的山下遗址则包括柳桥峪、邵家庄和白马峪等。普查队在重点复查中对峪门山和青羊崮城堡内的两座小型房屋进行了局部清理,在后者房屋垫土内发现原生堆积,出土的陶片和玉璜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上述发现说明,此次发现的莱芜段的长城遗迹,年代应该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段长城遗迹北距齐长城遗址约70—80公里,两者之间为汶河支流牟汶河冲积平原。这一地区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交界之地,齐鲁两国之间的战争,如长勺之战、艾陵之战,与会盟,如夹谷之会就发生在这一区域之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此次发现的长城的修筑方式和走向来看,主要是修筑于山岭的北坡,且与齐长城大体平行,应该是鲁国为了防御北面的齐国而修建的。
    调查工作后期,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于3月28日组织省内专家召开了小型现场研讨会,就莱芜段新发现长城的年代与性质进行了探讨。与会学者通过现场考察和实物观摩,对于此项发现给予了肯定。有学者认为,从现存鲁长城的建筑方法和高度、宽度判断,其使用时间不长,可能在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建成使用不久即被废弃。与齐长城相比,其墙体较窄,体量较小,其功能,除了考虑防御北部劲敌齐国之外,更应关注其经济上的功能,即城墙和城堡的“关口”征税功能。这一见解值得重视。《左传》文公二年有鲁国“废六关”之记载,《孟子•公孙丑》记述古制“关讥而不征”,强调的都是关口的经济功能。学者们建议在此基础上,向东、西两面继续追踪长城走向,尽快搞清鲁长城的规模,同时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研究工作。  |   ]

【供稿单位: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作者:陈淑卿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宜山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