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0月13日,山东大学在中心校区数学楼召开纪念建校109周年讨论会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专题讨论会,与会人员围绕“在建校120周年时把山东大学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这一主题,从“为什么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三个方面,作了认真的思考和热烈的发言,表达了各自的见解和思路。校长助理、人事处处长王剑敏主持讨论会。
讨论会上,与会人员先后作了发言。教务处处长王仁卿围绕教学的国际化,谈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以及学校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他认为,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没有国际化的大学称不上世界一流大学。目前,山大在课程设置、教材、师资、学生国际化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晶体所党总支书记黄柏标教授就人才建设方面与一流大学存在的差距进行了分析,提出人才引进要有的放矢,重视学术贡献的效益评估,要以团队建设、学科建设为抓手。同时,学校还要在软硬件建设上努力向一流大学靠拢,尤其要为科研提供一流的条件和服务。学校还应该重视自己的特色宣传,及时对师生研究成果进行宣传,同时应对目前的教师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提出,要实现新的办学目标,必须要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的梯队建设。要重视著名学者的学术成果的保存、宣传和弘扬。学校应尽快考虑、制定一个比较合理、连贯的政策,努力打造学术领袖,打造专业名人、学界名人、社会名人、文化名人。护理学院党委书记袁魁昌认为,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一是大学里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管理团队,这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国家发展的环境,学术自由,学者有独立的思想,社会要有发展,校内环境改变。三是资金的因素。当然还有制度问题等等。袁魁昌提出“求真要高于求利”,要重视“大人才观”,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重视助手的建设,为学者做好服务。长江学者、材料学院院长赵国群教授提出,建世界一流大学要使师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去发展,要按动态的标准审视和制定发展的目标。要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工作权衡问题,自主办学问题,创新体制改革问题,师资和人才培养问题,资金与条件建设的问题,服务问题,学术气氛的问题等等。赵国群教授强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重点推进,大刀阔斧地“革命”,要建立“特区”,形成梯队,让部分学科出尖。长江学者、土建学院院长李术才教授从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管理、一流大学的大学精神文化营造、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点思考。他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文史哲研究院院长傅永军教授从哲学的角度,以大学的概念、使命和理念的剖析出发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除重点学科建设外,还应做到三点:一是生产思想,生产时代需要的精神。二是必须为这个社会的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科技的发展。三是必须使这个大学成为传统,每一个人进入这个大学就被传统所感染,也就是要建设共同体的精神家园。法学院院长齐延平教授结合法学院创建一流学院的方案的具体情况,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要抓住机遇,二要实事求是,三要目标量化,四要用国际化战略带动跨越式发展。发展规划处处长孔令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机遇:一是现在世界经济的重点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的GDP已居世界第二;二是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或者说工商业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转型。三是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台。孔令栋提出,要加大力度创造条件吸引高层次拔尖人才,推出一批我们自己的战略科学家,进一步加大山东大学的彰显力度。计财处处长芦延华认为,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保障、一流的条件支撑,同时还必须有一流的管理和服务,还要有一流的学科,至少满足上述三者才能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大学。我们要抓住机遇,编制好预算方案,超前投入,创新筹资,争取财力,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条件。高教研究中心主任龙世立通过对其他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历程的分析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加强学科融合,筑巢引凤,集中全校力量确保个别学科重点突破。
王剑敏在总结时说,此次交流大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达到了沟通思想、增强信心的目的,在更高的层次上达成了共识。各位专家以对学校发展的高度责任心,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设性建议,会后将进行梳理向学校汇报,在论证的基础上融入到目前正在进行的规划编制等相关工作中。他强调,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学校新的奋斗目标和发展任务已经明确,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还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二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加强战略谋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三要在推进工作中凝聚一切力量,实施重点突破,用世界一流的标准衡量学校各项工作,实现跨越性的发展。]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马永军 责任编辑: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