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唐子恒,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马氏文通研究》(修订版)等,在《文史哲》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著作曾获山东省社联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教育厅优秀教材三等奖,参与的教学研究项目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六名编委之一参与国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两汉全书》编写工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工作。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典故词语构成理据及词义演变研究”。
外国语学院崔校平,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正式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社科项目2项,省级教研项目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编著4部,主编教材10余部。
物理学院陈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英国物理学会会士,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山东物理学会理事长、电子学会副理事长,Optical Engineering、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编委。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报告、邀请报告近40次。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杨霓清,女,副教授。长期从事电子线路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主持、参与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及实验室建设项目十余项;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主编全国统编教材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部。主持省级精品课程2门。荣获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我最喜爱的老师”、“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允刚,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第十届关肇直奖、山东省和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土建与水利学院李海燕(前排右一),男,博士、研究员。致力于地下工程突涌水防治理论和新技术应用研究,累计完成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为企业创造效益十几亿元。主持、参与国家、省基金3项,863子课题1项,973课题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专利25项。先后获得全国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山东省煤炭工业劳动模范、泰安市技术革新能手等荣誉称号。
口腔医学院葛少华,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牙周病方面的医教研工作。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指导8人次获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国家项目资助。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医学科技二等奖、省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各1项。主持教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4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14篇,教研论文5篇,主编著作1部。
儒学高等研究院杜泽逊,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代表著作《四库存目标注》、《文献学概要》、《微湖山堂丛稿》等,主编《清人著述总目》、《清史艺文志》、《十三经注疏汇校》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方雷,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首批专家,教育部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政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个,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个,发表论文60余篇,撰写学术著作6部。
威海校区翻译学院常晓梅,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翻译学院副院长。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她以渊博的学识与精彩的讲述让无数学生深刻领略知识的魅力;日常的行为示范中,她以高尚的品德与严谨的修为让广大学子切实感受道德的光辉。她温文尔雅,中正平和,锐意进取,切身力行地教导学生做人、为学;脚踏实地地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