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17日,青岛校区将迎来她的首批学子,随之而来的,将是军训、教学、科研工作的陆续展开。2016级新同学,他们对大学、对青岛校区有怎样的期待?新生家长,他们对孩子有怎样的嘱托?担任授课任务的老师,他们对自己在青岛校区的工作有怎样的规划?对新同学又有怎样的寄语?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

经历了长达一个暑假的等待,山东大学2016级入驻青岛校区的新生,迎来了自己入学报到的日子。在即将步入大学的时候,他们在想些什么?
信息学院2016级新生张露阳(山东济南)
张露阳家就是济南的,常来山大上自习,对这所大学比较了解,知道这里学习氛围不错,学生们素质都挺高,老师也很好。“目前我在做一些开学准备,入学后有英语分级考试,所以正在背单词,另外从学长那里了解到大一高数会比较难,所以在提前看这方面的书籍。”“关于大学,我最期待的是与新同学、新老师的见面,希望一起愉快地学习、生活,个人也能在学业方面得到一些突破。”
计算机学院2016级新生吴耀辉(新疆石河子)
“最近我在忙着收拾行李,这将是我第一次来山东,来青岛。”吴耀辉打算自己来学校报到,坐火车大概需要48小时。他经常上网查询自己学校的信息,“山大是所百年名校,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他也知道青岛校区的建设情况,说起开学,他有开心,有激动,也有些许担心,说“毕竟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生命学院2016级新生宋开元(山东潍坊)
宋开元对青岛校区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学院群里上传的照片,“感觉挺好的”。他已经买好了车票,行李也都准备好了,打算16号出发。谈起报到的心情,他说:“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假期太长闲得无聊,特别想开学。”入学之后,他希望能试着报一下泰山学堂,“我知道选拔标准很高,但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环境学院2016级新生党高越(山西太原)
党高越曾经参加全国化学竞赛拿到一等奖,后来通过自主招生录取到山大。“没有围墙、远离市区、靠近大海,预想中环境会很不错。”关于大学生活,他希望自己能以更积极的面貌面对新同学、新老师,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也希望能到处走走去看不同的风景,还有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政管学院2016级新生李姝(云南楚雄)
资料显示,李姝是2016级新生中唯一的傈僳族。对话中,她与记者聊起了他们庆典活动中特有的“上刀山下火海”。李姝没来过山大,不过也知道其历史悠久,“文科生对此都很感兴趣”。她说自己喜欢山大,也喜欢青岛这个城市。对于开学报到,她既紧张,又期待,“感觉会是特别不一样的生活”。高中时期就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这次只是更远一些,她感觉自己“独立生活应该没问题”。
法学院2016级新生黄彦萌(山东济南)
黄彦萌喜欢法学专业,希望以后能做律师、法律顾问或者是大学法律老师。家在济南的她,经常“蹭”中心校区、趵突泉校区的自习室,喜欢那里的学习氛围。马上进入大学,她说:“大学要以学习为主,可能会加入学生会或者班委。会早睡早起,坚持晨练,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
计算机学院2016级新生雷琳(陕西白河)
报考大学的时候,雷琳因为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也因为个人喜欢海,所以选择了山大青岛。马上就要步入大学了,这也是高中时期一直努力的目标,到新的环境见到新的同学,她很期待,也很激动。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她说:“计算机课程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大学里要抓紧时间,好好努力。”
生命学院2016级新生刘凯鹏(河北邯郸)
2000年出生的刘凯鹏,对于自己“00后”的身份很是淡定,“独特嘛,还是有点,毕竟身边的人大都比自己大,但我并不示弱,我很坚强。”进入大学,他希望自己所学课程不挂科,争取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他还说:“我的大学期待很简单,变优秀。”
环境学院2016级新生孙智闲(北京)
选择环境学院,是因为孙智闲平常喜欢观察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发现环保还是有欠缺,所以“想要做些事情,感觉学了这个专业会有点用”。进入大学,他希望,“大一先夯实基础,能跟导师一起做研究,越早接触越好,也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一些,每天都做有意思的事情。”
政管学院2016级新生滕传浩(山东济南)
滕传浩此前没去过青岛校区,却也有着自己的憧憬和期待:“首先要有大学的学习氛围;其次是老师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成为朋友;再就是,资源获取上比如借书能方便一些,就像济南这边的图书馆。当然也希望生活上方便一些。”他是自主招生进的山大,高中写过两篇手机使用以及媒体方面的调查文章。他期待自己跟大家处好关系,加强身体锻炼,在感兴趣的这个专业上努力学习,开展政治学研究。

面对孩子们即将到来的入学报到,家长们心情是有些复杂的。既为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而喜悦,为他们得以走向更高学府而激动,同时又掺杂着一些离别的忧伤,一丝与生俱来的不舍与牵挂。孩子将要远行,作为家长,一边是目送,一边是叮咛。
信息学院2016级新生张钧皓的父亲(山东青岛)
这位父亲是做建筑施工的,所以对建材环保、治安环境很关注,希望青岛校区在这些方面能够做好。他认为大学要比高中更吃苦、更投入,“山东大学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希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他也希望,“老师们在大一就能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科研的情绪,把好的理念传递下去,让他们一开始就扎扎实实地学习,每一个孩子都别落下。”
计算机学院2016级新生扎西宗吉的母亲(西藏日喀则)
扎西宗吉曾经在北京西藏中学就读,她的汉语沟通能力很好。“道德、身体、学习,这是我们对重要性的一个排序”,母亲谈起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希望她进入大学之后,能够全面发展。
生命学院2016级新生张梓萱的母亲(山西太原)
母亲告诉记者,张梓萱特别喜欢化学、物理,查阅了很多山大的资料,每天也都关注学院的群,在里面很活跃。“我觉得特别好,特别感谢山大,让孩子还没进入山大就了解了山大,这让我们特别欣慰。”她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松了,还要继续努力。“最主要的是求真务实,希望她专业上有所发展。”
法学院2016级新生刘恭恺的父亲(浙江湖州)
在父亲的描述中,刘恭恺是那种“课上用功,课下放松”的孩子,各方面综合发展,初中、高中阶段都曾竞聘当上学校学生会的主席。在他看来,孩子仅仅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深造,“希望他在这所有名的大学里方方面面得到继续发展”。同时他也说:“孩子自理能力有些差,希望这一块能加强,出来以后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环境学院2016级新生王庆鑫的父亲(山东泰安)
在父亲看来,山大是一所重点大学,离家较近,而青岛校区又地处沿海,未来发展潜力很大。入学后,王庆鑫将迎来自己的首次住校经历,独立生活,自由度高,对他来说可能是种考验,需要一个适应期。“王庆鑫是个比较听话、勤俭、积极向上的人”,父亲希望他入学后勤奋刻苦、虚心学习,对他的期待是,“向更高目标发展,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政管学院2016级新生程小娟的父亲(四川成都)
在父亲看来,程小娟自觉性很强,“从小到大我们没过多操心”。马上要开学了,孩子第一次到山东,家长决定陪同,也一起看看山大,看看新校区。谈起对孩子的期待,这位父亲没有提什么要求,只是说:“希望她在大学期间学习得开心些,不要像高中时候那么累。”
法学院2016级新生刘欣的母亲(青海西宁)
“刘欣特别自律,非常有自控能力,现在考上山大这么好的大学,我们家里人都特别支持。”因为不放心,家里人打算这两天请假,送孩子过来。“希望她进入大学以后,能像高中时候那样努力,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对授课老师来说,青岛校区是一方新的教学科研的领地,一处新的工作生活的所在。他们会如何应对?对于即将见面的青岛校区大一新生,他们又有怎样的寄语?
《力学与分子物理学》授课教师、信息学院黄庆捷
黄庆捷之前去青岛校区看过,知道校区硬件设施很不错,整体感觉很好。“对青岛校区,我们老师不会因为济南还是青岛有太大差别。”他希望青岛校区能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环境舒适,做好安保等工作。对新同学,他说:“你们来到了一个很美的校园,未来也很美,要规划好自己的未来,享受校园生活,充实度过大学生活。”
《高级程序设计》授课教师、计算机学院徐延宁
徐延宁对新同学送上了自己的嘱托:“希望同学们坚持好大一时候对大学的憧憬和热情,自始至终保持下来。”
《植物生物学》授课教师、生命学院张伟
谈起对学生的期待,张伟感觉,对于新同学,“最大的改变就是离开父母、高中老师那种紧盯着的学习环境,转入独立人的角色,需要快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句话,真正长大,从大一开始。”
《无机化学》授课教师、环境学院王信东
最近十来天,王信东基本都在青岛校区“突击”整理学校公共(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的无机与分析第四实验室。她的《无机化学》课将在开学第一天与新同学见面,其中要用到这个实验室。这项工作涉及仪器药品购置、收货验货和调试,任务繁琐而沉重,从上学期开始就在“见缝插针”地准备。“忙活、操心的可不止我一个”,王信东说自己只是打前站的,学院其他同事的投入一直是她念念不忘的。“我很喜欢学生,跟他们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王信东希望新同学能在进入大学后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感知山大人精神,加油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光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要》授课教师、政管学院崔桂田
青岛校区从筹建到现在,崔桂田前后到过校区十余次,可以说见证了青岛校区从一片荒野到高楼大厦的变化。“这是一个环境优美、宜于居住、具有现代气息的大学校园。”他将于10月底前往青岛校区,给政管学院政治学专业大一新生讲课。对于青岛校区这个全新的工作场所,他感觉既陌生,又期待。陌生的是从一个喧哗的省会城市来到一个相对寂静的小镇,陌生的是青岛校区全新的管理模式、校园文化和即将走进校门的新同学们,期待的是青岛校区成为山东大学新的生长点,成为山大人学习生活最舒心、最有人文精神、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家园。在他看来,2016级新同学“恰逢其时”,他希望大家扣好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第一颗“纽扣”,全面发展,努力成长;当然也希望大家尽快适应新环境,快乐学习、快乐生活,让青岛校区的求学成为一段美好的人生经历。
《民法总论》授课教师、法学院刘宏渭
当学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要求每位老师带10名学生时,刘宏渭欣然同意。“当老师,真的是个良心活儿。”她说,考上山大法学院的孩子都特别优秀,老师应该给他们深入浅出的引导。不是专业辅导员的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新来的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特别是青岛校区的生活。“我就跟带自己的孩子一样带这些学生,做有心人,跟他们多交流,不管学习还是生活,帮助他们尽快适应。”
相关链接:
蓄势待起航报道之一:山大与青岛相得益彰
蓄势待起航报道之二:悉心准备待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