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7月21日,丹麦技术大学终身教授Jens Ulstrup做客山东大学材料学院“先进材料的国际化趋势”项目,作了题为“Bioelectrochemistry of Single Molecules”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Ulstrup教授简要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发展历程,以第四世纪罗马酒杯Lycurgus cup、纺织和化纤制品等实例,讲述了纳米技术在考古、制造业、微电子、电力等领域中的应用,并概括介绍了纳米技术研究中的关键词。随后,Ulstrup教授针对单分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他阐述了适用于单个纳米分子的化学、物理学、生化学等辅助学科的原理,并分析了单分子性质的化学、物理测量方法和将单分子功能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方法。同时,Ulstrup教授对单分子的导电性进行了重点讲解,介绍了判断分子导电性的特殊工具——扫描隧穿显微镜;并用图示和flash短片,生动展示了扫描隧穿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Ulstrup教授指出,通过扫描隧穿显微镜的观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小颗粒物质如电子,可以同时显现微粒和波的性质,因此,粒子的运动和性质都可以用波的公式描述。这就是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最后,Ulstrup教授详细讲解了隧穿效应的有关知识,对氧化还原分子的原位扫描隧道显微镜、单系统生物分子成像、电化学及生物系统中的电子转移理论、分子电子学等理论也作了详细介绍。报告中,Ulstrup教授还引用了R.P.Feynman的名言“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鼓励在场同学积极乐观,力争上游。
Jens Ulstrup,丹麦技术大学终身教授,纳米化学和生物电化学等领域国际知名专家;曾任国际电化学协会资深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丹麦技术科学院院士、1990-1991和1991-1992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委员等,曾获The Carlsberg Prize for Chemistry,The Katsumi Niki Prize for Bioelectrochemistry of the ISE等多项奖励;已发表论文275篇,26篇综述及图书章节,以及3篇专题著作,引用次数近6000次。]
【供稿单位:暑期学校记者团 作者:金希晨 责任编辑: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