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25日,著名汉学家、德国波恩大学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访问山东大学,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作了题为“《论语》中的生死观”的学术报告。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出席报告会。
报告中,顾彬教授结合论语中的相关篇段,讲述了自己对论语中生死观的理解。“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顾彬教授认为,此处孔子的回答“焉知死”,他并不是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死,只是不需要或是不知道怎样表述这个问题。“朝闻道,夕死可矣。”顾彬教授认为,早上或是幼年已经闻道,但是选择晚上或是老年死去,之所以活着的原因是,自己要身体力行的传播“道”,让更多的人闻“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顾彬教授提出,孔子认为即使自己死去了,如果未来有人还对自己或是自己的学问有研究的话,那么便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顾彬教授认为,人在道德上,对自己、对社会是有责任有任务的。如果任务没有完成,那么人生未来的路是无限远的。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顾彬教授认为,人活着是一种自觉的行动,而死亡也是一种自觉的行动。“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顾彬教授解释为,我本来就没有治丧的家臣,却一定要使人充当家臣。我在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我宁愿死在你们这些学生的手里。
陈炎在发言中认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生死观不同。西方人更多的是一种单子的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因此西方人畏惧死亡而求助于宗教。但是,中国人可以通过“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方式,来解除对死亡的忧患。中国人有自己解决死亡问题的方式。在肉体上,可以通过自己的子孙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而在精神上,可以通过让自己的生命写进历史让生命永存。哲社学院院长刘杰教授认为,在论语中孔子提出的死并不是一个哲学的问题,而是现实或伦理的问题。孔子认为死亡并不是自己需要接触的问题,死亡是卜和医专门研究的问题。报告最后,同学们针对报告的内容发表观点并提出问题,顾彬教授和陈炎教授作了精彩回答。哲社学院刘新利教授主持报告,200多名师生听取了报告。该报告会是哲社学院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1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Kubin),中文名顾彬,1945年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是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1989年起主编介绍亚洲文化的杂志《东方向》及介绍中国人文科学的杂志《袖珍汉学》。他是德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作品和译著有《中国诗歌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选集》六卷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