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山东大学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再创佳绩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22日 23:05 点击次数:

\

  [本站讯]10月19日,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大连理工大学落下帷幕,山东大学以团体总分280分、全国第十位的优异成绩从523所参赛高校中脱颖而出,一举捧得竞赛“优胜杯”。这是山东大学继2001年获得第七届“挑战杯”竞赛“优胜杯”殊荣之后第二次捧杯,为学校110周岁生日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校党委副书记方宏建出席了全国组委会会议与终审决赛开幕式。

\

  本届竞赛,山大报送的6件作品全部入围终审决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另有2件作品获得“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一等奖,并荣获高校优秀组织奖。其中,土建与水利学院2008级本科生李鹏等的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地下工程突(涌)水的物理模拟试验台开发和注浆封堵新技术研究》(作者:李鹏、张章一、贾晓磊、李相辉、刘伟、于海洋、李君旸,指导教师:李术才、张霄)、法学院2008级本科生王强等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与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合村并居”背景下的宅基地流转问题探析——基于山东省齐河县的实证调查》(作者:王强、李静怡、鄢洁洁、高鲁嘉、赵玮、庞春杰,指导教师:肖金明、李芹)获得一等奖;医学院2007级本科生张宁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类作品《槐耳清膏对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作者:张宁,指导教师: 杨其峰 )、药学院2007级本科生侯旭奔等的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分子的发现》(作者:侯旭奔、杜金童,指导教师:方浩)、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刘杨等的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基于实测条件的纯电动汽车仿真平台开发》(作者:刘杨、刘斐、杨永广、李金波、孙晓旭、王晓琳,指导教师:程勇)获得二等奖;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08级本科生李昕茹等的《从社会网络视角探讨失地农民问题——以上海市三林世博家园B区为例》(作者:李昕茹、王笑、张逸群、石青兴、刘杰,指导教师:林聚任)、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08级本科生高巍等的《基于高铁背景下人的思维意识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JN市某区为例》(作者:高巍、方垒、方正、胥维真、王钦,指导教师:李芹)获得“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一等奖。代表队领队校团委书记王君松以及10名参赛学生及指导教师等参加竞赛,观摩了竞赛各项活动。
  作为发起高校,从1989年起,山东大学参加了历届各类别的“挑战杯”竞赛。为了备战本届竞赛,校团委早在2009年11月就启动了校级竞赛,历时近两年,经过学校初赛、复赛、决赛,从初赛的387个项目到复赛的153个项目再到决赛的55个项目,学校推荐17个项目参加了山东省赛区竞赛,荣获特等奖9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并最终推荐6个项目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竞赛。校团委始终贯彻“‘挑战杯’不仅仅是一项竞赛”的工作认识与组织理念,实施了“挑战杯”“临沂市人民医院”山东大学学生自主创新基金立项,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类,共立项支持124个项目,其中55个项目以优秀的成绩结题,并参加了本届校级“挑战杯”竞赛决赛;在整个竞赛活动中举办了创新论坛、创新沙龙、创新培训、专家答辩、作品展示等一系列活动54场次,共吸引4000余名本科生及研究生参与竞赛及活动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以“挑战杯”竞赛为载体,积极构建学生创新教育活动与工作体系,按照促进学生实践性、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培育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锻造创业精神”的“三创”思维模式,建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体系”与“面向精英学生的创新促进体系”两个工作体系,探索了“一支团队、一名指导教师(一支指导团队)、一个项目、一门课程、一类立项、一项竞赛”的“六个一”自然科学类项目培育模式、“社会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类项目培育模式两类项目培育模式,完善了组织领导与指导机制、项目培育与实践机制、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三项机制,确立了认识基础、强化了组织领导,建立了工作框架,优化了运行机制、确保了实际效果。
  本届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此次竞赛的口号是“挑战青春,创新未来”。全国1935所高校的16976件作品参加了省级竞赛,523所高校的1400件作品入围全国复赛,305所高校的637件作品入围全国终审决赛,另有港澳特区12所高校的55件作品参加了全国终审决赛,由8所高校组成的俄罗斯主宾国高校代表团参加了交流展示。由72名非高校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国评委会通过网络匿名评审、现场审阅材料、现场问辩、观看作品、分组讨论等环节,共评出获奖作品1169件(含港澳特区),其中特等奖作品31件、一等奖作品108件、二等奖作品294件、三等奖作品736件,上海交通大学捧得“挑战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及山东大学等22所高校获得“优胜杯”,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港澳优胜杯”,俄罗斯主宾国高校代表团获得“海外交流杯”。此外,为配合我国西安世园会的举办,本届竞赛特别增加了“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共评出获奖作品360件。赛事期间,还举办了国际青年创新论坛、“挑战学子话挑战”访谈会、“聚焦‘十二五’、关注‘挑战杯’”院士专家报告会、MM百万青年创业计划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系列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盛会,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选题涉及哲学、社会、经济、管理、法律、教育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以及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能源化工、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参赛作品形式包括哲学社会类学术论文与社会调查报告、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及科技发明制作等类别,参赛学生范围涵盖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个学历类别,每所高校最多可申报6件参赛作品,其中硕士研究生作品不得超过申报数量的50%,博士研究生作品最多申报1件。


【供稿单位:校团委    作者:文/周庆华 吴天柱 图/李凯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