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26日下午,著名学者彼得•辛格教授做客大家讲坛,带来了题为“医疗中生死决断的伦理基础”的专题报告。
辛格教授首先从死亡的涵义谈起,对于死亡的定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传统的死亡定义是指呼吸心脏停止、血液不再循环,而从1968年起,这样的观念在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将永久不可逆的脑功能丧失作为死亡的标准。对于这种由心肺血液功能的死亡到脑死亡的变化,辛格教授认为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所导致,还可以从伦理的角度来加以考虑,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以及器官移植问题。同时辛格教授提出了新的死亡定义,即人不再有能力过有意义的生活。
辛格教授指出,脑死亡分为两类:全脑死亡和高位脑死亡。而普通人很难接受高位脑死亡作为死亡的合理性,于是一些人会选择重新回到传统的心脏呼吸停止死亡标准。然而辛格教授认为,从传统死亡标准到脑死亡标准的转变并不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而是在科学意义上进行的。因为对于脑死亡但是心脏器官尚未丧失功能的人,可以进行器官移植特别是心脏移植来拯救他人,这在伦理上具有公正性。接下来,辛格教授提出了一个伦理问题:什么情况下杀死一个客体是错的?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回答呈现递进的阶层。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人们的主观感受逐渐变强。辛格教授认为这不是种族原因造成,而是由于人与动物相比具有认知能力和对未来计划和展望的能力。这可以辩护心脏移植的正当性。
接下来,辛格教授引出了安乐死的话题。安乐死主要分为自愿安乐死和医助自杀两种情况。辛格教授引用哲学家密尔关于政府尽力不干涉个人生活的理论,认为政府和国家无权强迫个人继续自己不想要的生活。而在关于安乐死的立法辩论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认为安乐死导致滥用和谋杀,辛格教授指出目前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二是务必要在立法中建立安全的规范,包括对病人意愿的反复确认以及医学上谨慎的诊治和估计。辛格教授的讲授引起了在场师生强烈的兴趣,同学们积极提问,与辛格教授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
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团委主办,医学院协办。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了讲座。
彼得•辛格,世界著名哲学家、生命伦理学家、公共知识分子、动物解放运动精神领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应用哲学与公共伦理中心终身教授。

相关链接:著名哲学家彼得·辛格教授谈效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