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社学院
近年来,哲社学院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总目标,以《攀越计划》为统领,以卓越师资队伍建设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着眼高水平、高层次、国际化,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落实“宁缺毋滥,不留本校毕业博士生”的工作方针,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目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66人,其中外籍教师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7人,副教授20人,讲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6人,占教师总数的85%,具有海(境)外高水平大学博士学位教师17人(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国美因兹大学、美国克莱蒙研究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加拿大GUELPH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等),占教师总数的26%。另具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或访问经历教师20人,占教师总数的30%。教师中,人文社科一级教授1人、
泰山学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二级岗教授3人、三级岗教授6人。
尤其2008年以来,学院积极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从四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推动了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切实增强了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是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领军人物。学院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支持,主动瞄准国内外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加强联络,先后成功引进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张祥龙等高层次人才,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二是大力引进海外留学高水平青年人才。取得海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的青年优秀人才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骨干力量,学院广开渠道,先后引进了吴愈晓(美国西北大学)、胡宗泽(美国哈佛大学)、陈晓旭(英国剑桥大学)、陶冶(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李岩(英国诺丁汉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优秀博士加盟学院,为学院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大力推进外籍(含港澳台)教师招聘计划。根据《攀越计划》要求,学院高度重视高水平外籍教师招聘工作。结合学科发展需求,通过严格的审核把关,成功引进了4名高水平优秀青年人才。今年下半年至2013年5月,还将相继引进毕业于美国、英国等国家著名大学的5位外籍优秀青年学者,进一步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使外籍教师总数达到11人,占全院教师总数的15.5%。
四是大力推进后备师资培养计划。在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选择学术能力突出的优秀博士研究生进入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科学研究,鼓励并提供机会出国进修或交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2008年以来,先后引进了1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的优秀博士作为师资博士后重点培养,强化了学院发展的后备力量。
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中,学院将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构建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和配套措施,建设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系统,引进世界一流的学者来学院工作,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把我院的5个专业建设成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良好学术声誉的专业,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物理学院
物理学院目前有教职员工146人,其中教师10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山东省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2人、985平台骨干5人,另外有一批短期专家,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Peter Gruenberg教授。
几年来,学院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善学院结构,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与海外经历。目前学院55岁以下教师85人有博士学位,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教师占48%。同时,注重学术团队建设,注重学科发展规划,按学科需求引进人才,建设高水平学术团队,在离子束应用、粒子物理、磁学与自旋电子学、光电材料与器件等研究方向分别建立起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成为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中坚力量。
代表性人物介绍:
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eter Andreas Grünberg教授
Peter Andreas Grünberg教授,出生于1939年5月18日,德国物理学家,主要研究固体物理学,因发现巨磁阻效应与阿尔贝•费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巨磁电阻效应,是一个微弱的磁场变化可以在某些磁性多层膜中产生很大的电阻变化。因此可利用巨磁电阻效应制作计算机硬盘的读取磁头,把磁记录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这项技术是最近几年计算机硬盘小型化的关键。1959年至1963年,Peter Andreas Grünberg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大学学习物理。1969年在德国的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69年至1972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做博士后。1972年以后,加入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固体物理研究所工作,成为磁性薄膜和磁性多层膜领域的首席研究员。1992年被聘任为科隆大学兼职教授,2004年在尤利希研究中心退休,现仍继续工作。1998年德国联邦总统罗曼•赫尔佐克授予Grünberg德国未来奖(Deutscher Zukunftspreis),表彰他发现了巨磁阻效应。2002年因“格林贝格原理”获得波鸿大学的荣誉博士头衔。2003年获得苏台德地区颁发的科学和研究的最高奖项“格斯特纳骑士勋章”(Ritter-von-Gerstner-Medaille)。2006年被欧洲委员会和欧洲专利局主管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部门评选为“年度欧洲发明家”。2007年获得德国物理学会的“施特恩-格拉赫奖章”(Stern-Gerlach-Medaille),以及以色列国会颁发的“沃尔夫奖”。2007年4月19日,Grünberg在日本东京国家剧院,与巴黎第十一大学的阿尔贝•费尔一同被授予“日本国际奖”,以表彰这两位固体物理学家发现巨磁阻效应。2007年10月9日诺贝尔基金会宣布,Grünberg和阿尔贝•费尔因各自独立发现巨磁阻效应,而共同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于2007年12月10日在斯特哥尔摩颁奖。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在贯彻人才强校战略的实践中,多年来始终贯彻“以培养和延揽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有意识地为优秀人才搭建成长的舞台和条件,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对学院的改革、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一基础上,学院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通过提供科研用房、投入相应资金、配备学术梯队、调拨博士生和博士后名额等多种方式,对优秀拔尖人才给予扶植和帮助,促进他们尽快成长。例如,黄传真教授在自身努力和学院扶持下,于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A类),于2008年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还先后当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山东省优秀教师。
培养、引进领军人物,注重团队建设。学院在大力发展一批优势学科和重点项目中,让青年学术带头人担任项目负责人,组建系统集成的团队,敢压担子、大胆使用,促进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迅速成长,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国防等重大课题上取得了可喜成果。例如,李剑峰教授先后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86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成功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研发团队,并在绿色制造与再制造、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两个研究方向上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近几年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其中首位两项)和省级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李剑峰教授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山东省优秀教师。
二、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拔尖人才,特别是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学者来校任教,带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充分重视队伍建设中拔尖人才的重要性,注意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顶尖学者来校任教。搭建不同类型的平台,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促进优秀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学院用好、用活政府和学校的人才政策,不拘一格地引进杰出人才或与其合作。
学院在队伍建设上采取的多方面举措已见成效,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不断增加,教师学缘结构等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A类)获得者1人、“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博士生导师31名、教授50人、副教授36人、讲师3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人,硕士学位教师35人。
机械工程学院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争取“协同创新”计划的支持,明确目标,以创新促发展,进一步加快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毫不动摇地为我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院
栉风沐雨耕桃李,踔厉奋发育杏林。山东大学医学院已走过百年诞辰,始终秉承“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固本强基”的主体工程,并将“选聘好的教授、留住好的教授”作为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战略。
医学院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内涵发展与质量发展并重,立足特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同举,注重开放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合力。在增大力度引进人才的同时,扎实稳固人才培养与成长;以高端国际合作为指向的同时,不放松基础学科平台建设;以国家、学校人才引进政策为动力的同时,营造学院整体学术氛围和风气。
一、以学院学科建设为平台,坚持“内涵发展”、“质量发展”,注重本土优秀人才的厚积与薄发。
医学院生殖医学学术带头人陈子江研究团队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殖相关疾病资源库,通过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资助,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了生殖相关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于2011年、 2012年先后两次将研究成果报道在《Nature Genetics》杂志,研究成果得到业界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二、以杰出人才引进为支撑,立足“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促进优势学科的突破与飞跃。
免疫学长久以来一直为医学院优势学科,近年来,通过“
泰山学者”高成江教授的加盟,免疫学科更是在整体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肿瘤免疫研究领域取得多项突破。仅今年已经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其中3篇分别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Molecular cell》和《Gastroenterology》上。
三、以“寻找人才”和“吸引人才”为战略,以国际高端合作为指向,坚持开放发展、可持续发展,推动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互动交流。
医学院积极开展与海内外高水平医学院校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并以此作为契机,将优秀的人才引回来。近年来学院引进了王双喜、李相芝等5位“齐鲁青年学者”。他们在带给学院新鲜科研“空气”渗透之余,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相应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极为鼓舞的“亮点”成果。李相芝教授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窦亚丽教授合作,系统研究了组蛋白乙酰转移酶MOF对于胚胎干细胞核心转录网络调控的分子机制。近日,该合作研究成果在《细胞》(Cell)子刊《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IF=26)发表,并被《Cell Stem Cell》列为该期的Highlight,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今年6月,在国际顶尖水平的医学领域基础研究期刊《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我校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合作研究成果“尼古丁通过激活AMPKα2促进小鼠腹主动脉瘤形成”。该论文由张运院士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找到”并引进的“齐鲁青年学者”王双喜教授、张澄研究员为第一作者。
敬教劝学乃立业之大本,兴贤育才是为政之先务,人才是为发展的根本。医学院历经百年,尊重人才、渴望人才是办院的基本经验,在今后的征程上,将把坚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与人才战略结合起来,开启我校与医学院建设更加宏伟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