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东大学秉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每年均会对优秀教师进行评选表彰,旨在树立教师典范,发扬教师敬业精神。金秋九月,新一轮的优秀教师评选工作顺利结束。9月10日,山东大学对2012年“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山东大学先进教育工作者”、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山东大学“2012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2011-2012年度山东大学重大学术荣誉奖获得者、“山东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受到表彰的教师均在其工作领域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果,为山东大学人才培养与学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近期山东大学新闻网——山大视点网站将对受表彰的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系列报道,敬请全校师生关注。本期推出山东大学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的相关报道:

傅有德 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属于山大哲学系的第一批本科生、西方哲学专业的第一批研究生。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巴克莱哲学研究》被著名西方哲学史家陈修斋先生盛赞为“敢于和西方一流学者相抗衡的优秀力作”。1992年,傅有德赴英国牛津大学希伯来研究中心学习,其学术兴趣也由西方哲学转为犹太宗教与哲学。之后,他曾多次负笈海外,在英国、以色列、美国等世界一流的大学或犹太研究机构深造,接受了犹太宗教、伦理、历史、政治、古典希伯来语等课程的训练,并凭着深厚的哲学素养积淀,相继在犹太哲学、犹太宗教、犹太教与儒学比较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重要成果。
“学高为师,行高为范”,凭借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和专注坚持,傅有德已然成为中国犹太研究学界的领军人物,是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楷模。他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了《犹太哲学与宗教研究》、《犹太哲学史》、《现代犹太哲学》等专著、译著20余部(包括合作),创办并主编国内第一种、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犹太研究》专刊,主编“汉译犹太文化名著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权威刊物以及海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多项成果获奖,三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一等奖。他还多次应邀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意大利、德国、土耳其、塞浦路斯等国家以及港台的高校讲学,其学术观点在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人才培养是一个学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多次出国留学的直接受益者,傅有德深刻体会到,现代中国学术要走向世界,必须走开放式办学的道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他尤为重视后续研究人才的发现与培养,秉承“请进来,送出去”的思路和做法,逐渐探索出一条“土洋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不仅亲自为学生开设英语课程,还先后延聘了Avrum Erhlich、Noam Urbach、David Weber 等多名外籍教授前来担任专职任课教师,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希伯来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的一流学者也曾应邀前来讲授密集型课程或学术讲座。
傅有德还把学生“送出去”,或攻读学位,或短期联合培养。迄今为止,他的学生已有20多人(次)到上述国家的高校、机构中交流学习,他的博士生有4人分别在上述美国和以色列的合作高校中攻读博士学位,8人(次)获得硕士学位。海外留学经历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受益于这种培养模式,一批年轻的犹太研究人才已经或者正在成长起来,成为中国犹太研究的后备力量。
因为在教学、学生培养方面的突出成绩,傅有德先后荣获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大学教学名师”、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荣誉面前,他依然恪守“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从教理念,在教学园地中辛勤耕耘,为学术研究的光大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而不断奉献着。

周长军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他还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刑事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山东省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检察学会刑事检察业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检察官培训学院兼职教授,山东省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以及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检察院、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检察院等多家检察院的专家咨询委员等。
周长军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等出版《刑事诉讼的理念》、《刑事裁量权论——在划一性与个别化之间》、《制度与逻辑——刑事诉讼机制的转型分析》等多部著作。他还主编或与人合著了《刑事裁量权规制的实证研究》、《实体与程序:“打黑”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课题》、《恢复性正义的实现——恢复性司法的理论维度与本土实践》等10多部作品。另外,周长军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法学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其中1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等转载或者摘编。目前,周长军正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刑事诉讼法学》的编写。他曾获全国第四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海南杯世纪优秀论文”二等奖、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2010年,周长军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周长军获评第二届“山东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周长军不仅有较强的政治素质、较高的职业道德,更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人师表,作风正派。在教学方面,他治学态度严谨,教学态度端正,关心研究生成长,善于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使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并严格审核、把关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论文。他所带的研究生普遍表现出较为严谨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科研能力,周长军也因此多次荣评山东大学、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胡金焱 山东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1984年进入山东大学以来,胡金焱刻苦钻研,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他主要从事金融投资、资本市场、农村金融以及货币金融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财政研究》、《改革》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参编著作教材20余部,主编的《证券投资学》教材入选教育部首批“十二五”规划教材,并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省级以上课题20余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金融学会等其他奖励10余项,获“山东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山东大学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大学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入选“山东省高校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以及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在学生培养中,胡金焱崇尚“教学相长”,注重与学生们沟通、交流和互动。课上,他充满激情,旁征博引、融贯中西,把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共享,将抽象的理论寓于轻松幽默和通俗易懂的讲授中;课下,他和同学们热情交流,指导学生在学术和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攀登、突破自我。对每一位学生,他都发自肺腑地关心,用人生的五个阶段“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激励大家。
作为山东大学金融学科的带头人,胡金焱致力于建设专业的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队伍。团队成员均毕业于国内外名校,拥有博士学位和良好的学缘结构,是一支规模适中,结构优化(年龄结构“轻”、知识结构“新”、学历结构“高”、专业结构“优”、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良好师德和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通过多年来的努力与积淀,2008至2011年,金融学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金融工程”专业被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投资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金融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国内学界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胡金焱始终将教书育人放在生活的首要位置,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恪守着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以高尚的师德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多次获得经济学院“我最喜欢的老师”称号,2007年获得“山东大学十大教学名师”称号,2012年获得“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

陈增敬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齐鲁证券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民建中央委员,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IMS-China理事。在学术研究领域,他第一次给出了划分风险和模糊(Ambiguity)的标准,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Lucas的理性期望资产定价模型推广到非线性,解释了经济界著名的Ellsberg悖论,文章发表在国际三大经济刊物之一Econometrica上,他本人因此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
陈增敬有着毋庸置疑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在授课过程中,他对所研究学科的书籍内容信手拈来,以至于每一章节某个段落都可以脱口而出。他的这种学术素养表现,深深震撼了学生,为学生展示了什么叫深厚的基础。他经常教导学生重视基础专业知识,最终方能在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厚积薄发。他讲课严谨精湛,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与他在平时座谈过程中诙谐幽默、催人奋进的风格相得益彰。
陈增敬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担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负责研究生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但他精力充沛,主次分明,总能将一切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稳而不乱。他时时督促学生学习,外出访学前、回来后,总要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找学生座谈,检查他们的学业情况。
陈增敬时常告诫学生:“要把握好大方向,树立正确的目标,这是成功成才的关键。”他时刻关心学生,对博士生尤为关切。因为在他看来,博士学习是学术生涯的关键阶段,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是学者学术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他要求博士生踏踏实实做学问,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他还鼓励博士生参加各项学术会议,多听学术讲座,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欢迎所有学生随时随地与自己讨论学术问题。陈增敬喜欢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讨论班,希望学生在课程之外多思考、多讨论,学会与周围的人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私下里,学生们都会亲切地喊陈增敬为“老陈”。大家都把平易近人的他当作一位年长的朋友来敬重和爱戴。他的学生说:“很庆幸有这样一位导师,他让我们认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才会不负此生。”
陈增敬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他培养的博士生也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如今他已桃李满天下,培养博士学位获得者16名、硕士学位获得者38名。知识渊博的学者、严谨的导师、亲切的“老陈”,有着众多称谓的陈增敬,继续在科研、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奋斗着。

李剑峰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工程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
李剑锋不计辛劳,对教育有着满腔的热情,教学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谙熟教学内容,讲授得心应手,善于用生活中简单的实例说明复杂的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不仅刻苦钻研教材,广泛阅读专业书刊,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还着眼于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五十分钟的教学效果。李剑锋关爱学生,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还体现在生活中。他不鼓励学生起早贪黑地“读死书”,总是劝导大家“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一有空,李剑锋就来到大学生中间,问询他们的感情生活、饮食起居,走进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情感,被学生们评价为“亦师亦友”。
从教27年,任导师17年,李剑峰始终以爱和责任为使命,用无悔的奉献、认真的态度、满腔的热情,诠释着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含义。在教学和科研的沃土上,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所培育三千桃李欣荣,硕果满天下,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23人、博士研究生25人、博士后8人,其中1人为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5人已晋升为教授。
学术方面,李剑锋有一股钻劲,总是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充满激情地追求创新,取得了累累硕果。近几年,他先后完成和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防军工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32项,其中主持12项,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参与20项;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级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取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EI收录。
李剑锋总是严谨谦和地带领自己的团队一心干事业,注重在教学、科研中的“传帮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率领的这支团队也已成绩斐然,在国内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与装备、钛合金加工工艺参数优化等学术领域享有一定的声誉。李剑锋参与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获得山东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负责的“综合、开放、研究环境下的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济南市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高厚磊 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继电保护研究所所长,电工技术学会继电保护专委会委员,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编委会委员,IEEE会员,CSEE高级会员,2004-2006英国女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输电线路继电保护新原理与实现技术、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控制技术、有源配电网的保护与控制技术等。近年来,他主持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攻关项目、国家电网公司重大项目、山东电力集团科研项目等纵、横向课题19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多篇;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山东省电力科技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高厚磊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控制领域的教学、科研及指导研究生工作,从教26年,担任研究生导师14年,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作为研究生导师,高厚磊长期坚持认真培养、逐人落实、严格把关的原则,以德、勤、专、严的理念培养和教育学生,是学院出名的“严导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研究生,他采取不同的培养和管理方式:入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自律、严谨、协作、耐性等方面的思想培养;进入课题之后,进行科研方法、创新思想、专业技能、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培养;论文完成阶段,进行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成果提炼、结构编排、PPT制作及答辩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学生在品德修养、科研方法、理论基础、专业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为扩大视野,增进交流,高厚磊始终鼓励并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其他交流活动,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EI收录40多篇。
除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并指导研究生工作外,高厚磊还长期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学业以外,他随时对研究生的家庭、生活、思想状况、就业等方面进行了解,为他们提供帮助。1998年以来,高厚磊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40人、出站博士后1人。这些学生已成为高校、电力企业、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等单位的学术或技术骨干力量。
作为学院继电保护专业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高厚磊积极策划并承担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近4年来,他承担并参与“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985工程”三期创新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建设项目的规划、起草和实施工作;主持完成国内首套“动模实验室数字化测试平台”的建设工作;规划并参与“光伏发电智能微网供电系统”实验平台建设工作;主持完成“RTDS实时数字仿真实验室”建设工作;为学院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凤山 山东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理事会秘书长。曾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副主任委员,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山东大学总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山东省医学科学技术奖、国家内贸局和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5项奖励;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20篇,其中40余篇发表在SCI或EI收录的杂志上;已申请专利1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5项;先后承担或参加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卫生部、山东省和横向联合项目30余项,其中5项科研成果已鉴定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王凤山喜爱教师职业,并因作为一名教师而深感光荣和自豪。从教26年来,他不仅把教师看作一种职业,更当作自己有限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体验、充实和完善,除了本人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外,还把教师的作用在教书育人实践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出来。
王凤山注重素质教育,并努力开展专业基础课英语教学。课堂教学方面,他总是把书本知识与生产、科研、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展开学习,这也使得他成为药学院课堂教学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实验教学方面,王凤山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都接收学生在他的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暑期到他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专业教学方面,王凤山率先在药学院开展专业基础课英语教学,自己出钱购买了英文原版教材——Gene Cloning and DNA Analysis,并把这一教材作为一门课程向药学院的学生讲授。虽然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王凤山没有因此轻视教学工作。他经常加班到深夜,一丝不苟地准备授课内容,认真对待每本书,努力讲好每堂课。
王凤山注重研究生培养工作,总“见缝插针”地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讨论。每周五晚上,他都会组织课题组会,让学生汇报一周的学习进展情况,并对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迄今为止,王凤山已经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学生遍布国内医药领域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有的成为科学家,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成为教育工作者,都在各自的岗位发挥着骨干作用。学科建设方面,在王凤山的带领下,“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科于2002年获评一级博士点,2006年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与生命科学学院一起申报了“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获批。为了提高该学科的研究水平,王凤山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进行实验室建设,争取经费对实验室进行改造、购买实验仪器,有力推动了实验室设施条件的改善与提高。

陶绪堂 教授,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2年,从日本回到山东大学的陶绪堂开始了与学生以及青年科技人员的创业之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组建了从事有机光电、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及设备研究的实验室。
他长期从事有机光电、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和器件研究,参与开辟从有机-金属配合物中探索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新领域,首次生长了二氯氨基硫脲合镉非线性光学晶体,合成并生长了非线性光学效应大、紫外截止波长短的双硫氰酸盐系列晶体,首次在有机晶体MHBA中获得了半导体激光直接倍频紫光输出;提出了从具有L型电荷转移分子中探索高分子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思想,通过延伸和电晕极化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有机高分子非线性光学材料中实现了双折射位相匹配;首次报道有机金属配合物高分子非线性光学和电致发光复合材料;开辟了从多分支高分子及大环状化合物中探索电致发光材料的新领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远红外LiInS2晶体的生长研究,首次用高压釜法制备了硫化物原料,解决了材料合成中石英管易爆裂的困难,并申请了相关专利。
他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BaTeMo2O9系列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生长研究,基本解决了大尺寸高质量Nd:GGG晶体生长中遇到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在自主研制的单晶炉上获得了直径达190毫米的高质量单晶,为强激光工程打下了物质基础。他的论文被“Chem.& Eng. News”、“Chemistry & Industry”、“Nature Asia”、“ACS”等多次报道或选为热点文章。
陶绪堂在指导学生时会为每位学生提出研究课题,指出突破方向,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极大的信任,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勇敢质疑。他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与国内外同行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以此提高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生活、为人处事方面,他更是给予了学生无比的关心和帮助。学生无论遇到哪方面的问题、困难,都愿意和他交谈,而他也会细心倾听,尽一切可能提供帮助。作为所长,陶绪堂不仅关心自己课题组的学生,也关心着全所学生的生活、工作情况,鼓励晶体所学生会多组织文体活动,自己也尽可能地参与其中。
陶绪堂治学严谨,思维敏捷,执着于科研。他重视学生的科研道德教育,强调要对科研有敬畏之心,表示搞科研的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违背科研道德的行为。他主张研究所要有浓厚的学术气氛,要多组织学术讨论。现在,晶体所各课题组每周一次的组会已形成制度,学术气氛日益浓厚,一个和谐融洽的科研环境已经形成。陶绪堂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团队,入选了教育部创新团队,并成为山东省第一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群体。

李新钢 主任医师,教授,山东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山东大学脑科学研究所所长、山东省高校神经肿瘤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曾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等17项奖励;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89篇,其中SCI收录27篇;主编、参编各类著作17部;主持“985”三期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5项,参加“211”工程课题等多项;曾被省人民政府记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获首批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儒雅,是李新钢给人的第一印象。丰富的医学知识沉淀和对自身各方面的严格要求造就了他的学者风范。从事神经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年,李新钢开展了多项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抢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医术精湛,仁心仁术,在传授给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以实际行动教育他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他经常说:“在面对患者时,要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尽到责任心”。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他工作非常繁忙,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但每个星期的门诊日,他总是会早早来到诊室,并且一定会忙到下班后1个多小时才离开。
作为山东省神经外科的学科带头人,李新钢大胆创新改革,把神经外科专业细分为肿瘤、脑血管、创伤、功能和脊柱等几个学组,促进神经外科向更加细致方向的发展。在他的带领下,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于2011年在全国70多家神经外科的评比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使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在全国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
李新钢主持多项国家重点学科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科研工作量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负责的项目内容。每次工作汇报,他都会根据存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讨论,常常讨论到深夜,饭都顾不上吃。当他的两位学生获得“山东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的奖励时,他说:“我不会去表扬你们,说你们多么优秀,只有当别人说起你时竖起大拇指,我才会真的觉着高兴”。
李新钢在认真完成繁忙的临床和医院管理工作的同时,时刻关注对学生的培养。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他不仅能在学习、科研上给予学生指导,更是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目前,李新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2人,博士研究生26人,博士后4人。开完会后做手术到深夜、周末出差回来后接着听学生汇报、通宵修改学生论文……李新钢始终在为神经外科及齐鲁医院的发展忙碌着,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精神,感动着周围的学生,也激励着大家为了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而努力着。

付文忠 威海校区马列部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获“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提名奖”称号,2011年被评为2011届毕业生“我最喜爱的老师”和威海校区第二届“优秀研究生导师”,2012年5月高票当选威海校区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导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学生如何在纷繁的人世间,用精神行走,用思想站立。
“题给我的马克思主义新战友:让我们在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斗争中,鼓足勇气,相互激励。”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奥尔曼先生曾为付文忠写下上述题词,这也让付文忠深受鼓舞。由于早年身体原因,付文忠无法正常坐立,站立行走需借助工具支撑。攻读博士期间,他凭借顽强的毅力站立完成了3年的学习生涯,被北京媒体誉为“永远站立的博士生”。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岗位上,付文忠默默耕耘、辛勤求索。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教学水平,他44岁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他长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7年被评为山东大学省精品课程;他所带的研究生,几乎每届都有人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奖励,这与他认真、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是分不开的。“三年时间,付老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我,从他那里,我学会了坚持和不放弃”,学生蔡国栋这样表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虽然已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付文忠仍孜孜不倦,勉力钻研。近5年来,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社会运动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后马克思主义研究》,最终研究成果《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在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威海市2010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申报的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当代价值研究》获批立项。
付文忠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老师必备的职业伦理道德。他之所以深受欢迎,与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是分不开的。学生的每封电子邮件,他都认真阅读,每寄必复,从不拖延;每一篇毕业论文,他都仔细推敲,从提纲到正文,一改再改,不厌其烦;甚至是学生发来的短信,他都每条必复。“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及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这正是付文忠教书育人生涯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