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刘大钧,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易学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周易研究》学刊创办人、主编,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点第一学术带头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被历代学人推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绵延滋润中华文化数千年,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易学文化长河。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传统易学研究遭到了歪曲甚至被迫中断。为了接续传统易学之慧命,刘大钧教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率先倡导并开展了传统象数易学研究,对集两汉象数易学之大成的虞翻易学有独到的研究,1986年出版了《周易概论》一书,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先后印行十万余册。当时传统易学研究依然处于半冰冻状态,该书却标举起传统易学的大旗,一方面将自汉以来的象数易学纳入到现代学术研究的正途,纠正了学术界一直以来对象数易学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该书以象数易学为津逮引活了整个传统易学研究,使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中断的传统易学研究得以恢复。在治《易》路数上,他主张在新的历史文化视野下超越传统的象数义理两派之争,坚持象数义理兼顾,探寻易学的整体学术特色和内涵。可以说《周易概论》一书,在当时以向传统复归的方式开易学研究之新风,引领了易学研究的时代潮流。
王国维先生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20世纪易学研究的新发现乃是出土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简帛易学文献。随着这些简帛易学文献的公布,刘大钧教授又开始了他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的易学研究之路,解决了早期易学发展史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多篇论文,出版了专著《今、帛、竹书〈周易〉综考》。对卦气说、《周易》“古义”、帛书《周易》源流、帛书《周易》与经学今古文问题、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等问题都作出了精到而专一的研究,有力推动了海内外简帛易学研究的发展。这些研究“目光敏锐,视野广阔,证据可靠,论证充分,可以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早期易学史,值得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郭沂《〈周易〉今古义的再发现》,载《光明日报》2006年3月27日)
刘大钧教授多年来也一直专注于《周易》古经的文字考辨,其主要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易》古经今文、古文的考辨。从经学演变的大视野看,易学有今文经和古文经两大流派,其中今文《易》已失传,只保留下来一些佚文,古文《易》则由费直一直流传到今日,保留完好。但实际上,《易》今、古文学的流传并非泾渭分明,其具体情况十分复杂。易学研究一个基本、重大的问题,是从文本本身,把今文《易》和古文《易》的具体文字内容正读搞清楚,从而厘清汉人今、古文《易》的发展与流变。刘大钧教授是当前学界《周易》古经今、古文问题研究的重要学者,与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相比,他的研究具有新的特点:在资料的运用方面,充分利用可靠性更强的新出土易学资料;在研究方法上,使用双向互证,保证结论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在具体的研究中,发现并纠正金氏的一些错误,探究新问题,拓展其深度,完善其结论,并大大增加了今、古文辨析数量。在《周易》古经今、古文的考辨研究方面,刘大钧教授大有推进之功。二是对《周易》古经疑难卦爻辞的辨析。卦爻辞意义的辨析是易学研究的基础,这也是两千多年来学者孳孳不辍的研究领域。藉着新的简帛易学资料,刘大钧教授以其对作为专门之学易学的独特领悟,以其融小学、考据、象数和义理为一体的学术功力,充分利用文献资料,疏通证明,释疑解滞,从而使其义复明,其文可晓。刘大钧教授的疑难卦爻辞辨析,于《周易》古经的研究大有廓清之效。在今、帛、竹书《周易》文字考辨和今古文易学研究上,刘大钧教授走在了时代前列,独领风骚。
刘大钧教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在推动整个易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上也作出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贡献。
1983年,他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成立了周易研究室,开始了其易学事业的第一步。1987年,为了促进易学的交流与发展,刘大钧教授克服种种困难,在山东大学组织召开了大陆“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有6个国家的200多名代表参加此次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可谓盛况空前,正是那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将国内的易学研究推向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1988年,刘大钧教授在周易研究室的基础上又组建了直属学校的独立学术研究机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同年,自筹经费创办并主编了大陆唯一的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该刊很快就以其严肃严谨的学术品质发行至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9年,刘大钧教授筹划成立了“中国周易研究会”;1996年,经民政部批准,“中国周易研究会”由二级学会升格为一级学会,并更名“中国周易学会”,刘大钧教授任会长。著名学者、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先生曾将“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的成立、《周易研究》的创办以及“中国周易研究会”的成立,称之为“推动当代易学研究发展的三个重要里程碑”。
为推动海峡两岸易学文化的交流与发展,1993年刘大钧教授在山东大学组织召开了“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自此开始建立起两岸易学界双向交流的机制,以后每两年交互在两岸举办易学研讨会,至今在刘大钧教授的领导下“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已历八届,汇聚了数百位两岸学术界的精英,两岸所有治《易》的学者几乎都参加到其中,其开展早、层次高、影响广、接续久,为海峡两岸之间召开的历次经济、文化、学术会议所无法比拟,多年来在两岸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并在两岸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在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的建设和教育部所属重点易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上,刘大钧教授更是作出了突出贡献。1997年,他作为第一学术带头人申报中国哲学博士点,一举获得成功。这既是山东大学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水平的体现,也离不开他作为第一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影响力。他领导的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2000年被评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首批十三个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充分显示出刘大钧教授及其所领导的易学研究中心在全国学术界的雄厚实力和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
刘大钧教授还注重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他于1998年开始接受企业委托,研究《周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开发易学中古老的管理智慧,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咨询。2001年,他受青岛市委、市政府和青岛崂山风景区管委会之邀,亲自设计了崂山最高峰巨峰山的开发方案,此方案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依此方案建成的崂山巨峰景点被青岛市民评为青岛十大著名景点之一。2005年开始,受新疆特克斯县政府的邀请,刘大钧教授先后四次远赴新疆特克斯县,为这一边疆“八卦城”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目前刘大钧教授指导建设的各项文化工程进展顺利,并已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特克斯“八卦城”被国务院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此,特克斯县委县政府发专函致教育部与山东大学对刘大钧教授为祖国多民族地区的民族和谐与边疆建设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表示感谢。
忆青灯滋味,承继先贤弘易业
存丹心痴情,追怀圣哲育德风
此为1993年刘大钧教授为《周易研究》创刊五周年所写的一副对联,既表达了他当时办刊弘《易》的宗旨,也是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易学研究的发展与进步的真切写照。今天,刘大钧教授和他的易学科研团队,继续秉持这一学术精神,在易学研究领域默默地耕耘着,既耕耘着现在,更耕耘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