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团结协作结硕果 励精图治谱新篇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02日 15:11 点击次数:

\
  [本站讯]山东大学控制学院“复杂工业系统节能与先进控制”团队,历史悠久,起源于“七五”期间的原山东工业大学工自教研室,长期以来在常春馨、李希霖等教授的带领下,在现代控制理论和电气自动化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十五”以来,张承慧教授继承常春馨、李希霖教授的学术思想,带领团队继续发展。特别是引进张焕水教授、王玉振教授等学科带头人并组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相结合的山东省泰山学者创新学术团队以来,该团队和控制学科的发展尤为迅速,成为控制科学和电力电子学科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

凝聚力量 共同攻关

   “复杂工业系统节能与先进控制”团队秉承“理论研究为先导、工程应用为根本、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学术宗旨,面向国家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和日益复杂的工业系统对控制技术提出的新挑战,长期开展复杂工业系统节能与先进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特别是紧密围绕电动汽车、电气传动和逆变焊接电源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建设与合作研究,打造了一支广为同行认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创新研究团队,形成了节能减排优化控制关键技术与实现、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和时滞随机系统控制与估计等三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优秀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控制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达到新高度。
  2007年,张承慧教授被评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年,以该学术团队为核心申报成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张焕水教授、张承慧教授分别被评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结束了控制学院没有此类杰出学者的历史。2009年,张承慧教授率领团队申报成功“电力电子节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新突破;同年,张焕水当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承慧教授领衔申报成功“自动化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张承慧、王玉振、张焕水三位教授合作成功获批控制学院首个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011年,王玉振当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度该团队的成绩尤为突出,入选教育部创新学术团队,张承慧、王玉振、张焕水三位教授等共同承担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中期考核成绩优秀且名列前茅,新承担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张承慧教授当选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张焕水教授承担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结题验收成绩优秀,王玉振教授在国际控制顶级期刊Automatica发表论文1篇,指导学生李海涛获中国控制最高奖-关肇直奖和全球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WCICA最佳论文奖,张承慧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研究项目《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结题并获“优秀”成绩,王光臣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这支团队特别注重理论和应用的结合与交融,尤其倡导从工程实际中提炼关键科学问题,并充分发挥基础理论研究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指导作用;注重探索建立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研发的成员之间的合作机制,针对关键理论和技术难题展开共同攻关。团队作为实质性的学术共同体,经常共同组织项目申报、课题攻关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例如2010年,张承慧教授与王玉振、张焕水、崔纳新等学者合作申报成功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及驱动系统优化控制和关键技术”,并在中期考核中脱颖而出成绩获评优秀,成为国内理论结合实际、强强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成功典范之一。

勤奋敬业 成绩卓著

  在领导、同事们眼中,团队学科带头人张承慧、张焕水、王玉振等教授及其团队成员一直是控制学院最辛苦、最勤奋的群体之一。团队成员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正是在这种十年如一日的勇于拼搏、甘于奉献、同心同德的精神支撑下,团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团队除了在学术研究、教书育人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外,还在学院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电力电子节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成功申报,使控制学院在学科引领、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自动化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成功申报,使控制学院在本科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方面上了一个大台阶。
  近年来,团队在科技创新、学术研究方面更是成绩卓著。团队运用新理论、新技术解决电动汽车、焊接装备、变频泵站等复杂工业系统的技术瓶颈和工程难题,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成功研发基于新理论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和再生制动关键技术,应用效果良好;综合利用软开关、非线性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焊接装备,解决了焊接电源长期存在的能耗大、精度低、可靠性差等工程难题,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了变频泵站优化控制与调度关键技术,实现供水系统高效安全运行,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
  团队长期从事非线性系统研究,特别在Hamilton系统理论、电力系统基于能量控制、非线性跟踪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认可的创新性成果,建立了广义Hamilton实现、分析与控制的理论体系,提出电力系统基于能量的鲁棒控制理论方法,成功解决Hamilton系统的核心控制问题和电力系统耗散实现这一公开难题,成果发表在Automatica、 IEEE AC 等顶级期刊,被列为“中国自动化学科重要进展”,并被誉为“具有生命力的新方向”。团队针对时滞和随机这两类系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公开难题,开展了原创性研究,取得一批国际认可的创新性成果。在时滞系统、随机系统鲁棒最优控制与估计理论方法研究方面,提出“新息重组”和“时滞系统对偶性原理”等一系列时滞系统估计与控制方法,提出乘性/加性噪声随机系统鲁棒最优估计方法,成果具有奠基性和突破性,发表在Automatica、IEEE AC 等顶级期刊,并在Springer Verlag出版专著1部。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大量引用。

以人为本 锐意进取

  张承慧教授始终认为,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命脉,成就事业必须有一个素质精良的团队。因此,作为团队带头人的他特别注重延揽杰出人才,曾与学院领导及同事一道,先后引进若干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并为引进人才适应新环境、实现“软着陆”竭尽所能地提供便利。团队学科带头人张焕水教授、王玉振教授等也同样“爱才如命”,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人才引进方面屡有“杰作”。
  在团队里,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备受重视。团队不拘泥于过去成就,而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锐意创新,着力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独立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团队成员紧跟国际先进水平,重视原始创新,利用先进控制理论解决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绿色焊接电源及自动焊接技术与装备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实现重大科技创新,满足国家对节能降耗减排的重大需求。为此,团队将继续在非线性切换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随机系统预演控制,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及驱动系统优化控制与关键技术,复杂空间曲线自动焊接技术与装备等方向上开展深入研究,力争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支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优秀团队,从而使山东大学成为该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对于团队取得的骄人成绩,张承慧教授归结为两句话——“学术成绩等于学力对时间的积分”,“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今天的成绩要归功于学校和学术团队”。他说,成就事业必须要有进取心和自信心;队伍的管理和建设除了始终不渝地倡导学术进步和团结合作,还必须建立健全权益分配制度。
  谈起未来规划,张承慧教授关注的依然是学科和团队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这次国家学科评估中成绩不太理想,这样的现实情况更使他坚定地认为,振兴学科、发展学术,学科带头人责无旁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采访最后,张承慧教授说了这样一句话,以此表达自己和团队的决心。

  相关链接:
  十大系列人物报道——新闻人物刘大钧
  十大系列人物报道——新闻人物杨杰
  十大系列人物报道——新闻人物法学社
  十大系列人物报道——新闻人物周向军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宣文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