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山大要闻

齐鲁大讲坛:毛寿龙教授谈机构改革的逻辑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3年03月30日

  [本站讯]3月30日上午,齐鲁大讲坛第55期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作了题为“机构改革的逻辑”的报告,从当前国家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原因、问题、前景等方面出发,深入解析机构改革的八种逻辑,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交流。
  毛寿龙教授以近期热议的铁道部并入交通部幽默开场,通过解析铁道部创立、运行、合并,指出机构改革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他提出,铁道部创立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曾起过独特的作用,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铁道部不再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而走向了被合并的命运。毛寿龙教授还以卫生部和计生委的合并为例,提出职能的转变是部门合并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计生部门的职能逐渐由计划生育向人口服务转变,部门职能与卫生部门发生部分重叠,出于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计生委被并入卫生部。
  关于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毛寿龙教授表示,机构改革就像一台外科手术,它切除了坏死病变的部分,但不意味着新的健康组织能够生长。因此,机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部门合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他说,大部制改革中的确存在“越精简越庞大”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多个方面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因为这种现象对大部制改革不抱希望,从长远看大部制改革仍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于结构改革的理想效果,毛寿龙教授认为,机构改革应实现部门职能与责任的有机统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同时使组织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推进法制化建设和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做到“以人为本”。为了实现改革目标,改革应遵循有利于政治体制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改革应以相对稳定的政策向前推进,实现宏观上循序渐进与微观上果断激进的统一。
  毛寿龙教授表示,政府机构改革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公共管理到公共服务的转型。机构改革的逻辑主要有历史逻辑、比较逻辑、职能逻辑、组织逻辑、条件逻辑、机会逻辑、策略逻辑和具体逻辑八种类型,每种逻辑都对机构改革产生独特的影响。以机构改革中的历史逻辑为例,他认为大部制改革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我们可以在许多历史改革中找到先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讲座结束后,毛寿龙教授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并解答了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讲座由山东大学政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葛荃教授主持,省社科联、山东大学有关部门负责人,山大部分师生,齐鲁大讲坛会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讲座。
  毛寿龙,字竹森,浙江奉化人,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政府制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理事、监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政治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自主治理、NGO与公共服务等。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省政府管理》、《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译丛》等。
\ \ \
\ \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李瑞敏 图/司帅领    责任编辑:传燕 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