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路遥(原名吴松龄),1927年出生,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海内外公认的义和团运动史和民间宗教史研究权威专家,山东大学历史学科义和团史研究最重要之学术奠基人。
路遥于1947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经军管会驻山东大学的军代表批准改名“路遥”。不久,山东大学历史系成立,他遂动员中文系十几位同学转入历史系,成为历史系第一届学生,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路遥在山东大学学习、工作60余年,为山东大学中国近代史学科,尤其是义和团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形成了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这一独具特色的研究路径。路遥虽已届耄耋之年,但其视学术如生命、老而弥坚的精神风范以及丰硕的学术成果,益为海内外学术界所感佩。
守持传统 奠定基石
路遥学术研究之最大特色是延续数十年的田野调查,并与文献钩沉相结合,因此而闻名于海内外。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路遥重点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并以吴松龄和路遥两个名字在《文史哲》、《光明日报》、《山东大学学报》(历史学)等期刊报纸发表文章。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他率领研究团队在义和团和民间宗教研究领域,锲而不舍地从事着艰辛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对义和团运动组织、源流、思想、信仰等方面进行了拓荒性研究,并由此奠定了山东大学作为海内外义和团运动研究学术重镇的地位。
1960年初,为攻克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及其组织源流这一学术堡垒,山东大学开始义和团运动田野调查,路遥作为倡导与践行者一直深入第一线。此项被学术界誉为“20世纪规模最大的义和团和中国民间教门田野调查”,是山东大学学术发展史上的一项伟业。他在长期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拓荒性研究,先后出版《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义和拳教钩沉》、《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等代表性论著,受到海内外相关领域众多一流学者的高度评价。美国柯文教授将路遥誉为义和团研究领域“权威的历史学家”;德国狄德满教授、美国周锡瑞教授坦言:路遥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义和团研究的一些重要观点;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公彦更是称赞《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一书是研究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在民间宗教研究领域,著名民间宗教史专家李世瑜先生撰文赞誉其《山东民间秘密教门》一书“抢救了一大批行将销毁的宝贵资料,厥功甚伟”,堪称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美国韩书瑞教授在其代表著《山东叛乱》一书中,也认为路遥的研究成果对她产生了重要影响。
路遥数十年来锲而不舍地进行田野调查,耙梳文献,取得了卓越成就,并形成了令人感佩的鲜明学术特色。他的研究结论,至今仍为海内外研究者所采用,其有关邪教的调研成果则多为政府高层所重视。他以坚韧的学术毅力,引领并守持了山东大学半个世纪以来的田野调查学术传统,由此奠定了山东大学成为国内外义和团研究“第一重镇”的学术基石。
讲求实证 厚积薄发
路遥认为历史学是一门讲求“实证”的学问,因此他非常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他还时常告诫后学:历史研究一定要充分掌握资料,坐得住“冷板凳”,否则“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为此,他常常废寝忘食、不遗余力地挖掘任何可能得到的重要史料,并为每一条有价值线索兴奋不已。一位外国学者曾幽默地说,路遥在史料挖掘方面就像一位出色的猎手!这或许是对其深厚史料功底的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但路遥并不认可别人给他贴上“史料派”的标签,与之相比,他更愿意接受“实证派”的说法。他说重实证就必须充分掌握资料,与“史料派”有所不同。实证派重史料考析,但也接受、吸纳理论之指引。因此,他在研究中尤其强调历史社会学或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同时,他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还告诫青年学子对西方输入的理论可以吸纳,但不能被其牵着鼻子走,而要根据本土实际提出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创新。
综观路遥的治学之道,其研究视域从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及组织源流,推衍至神秘的民间教门世界,再到更为丰富、芜杂的民间信仰领域,步步为营,层层延展;其研究路径始终辛勤耕耘于“田野”和“民间”宝库,致力于下层社会研究,锲而不舍;其学风始终严谨求实,厚积薄发,每一项成果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扎实论证而取得。
勇担重任 再创辉煌
2003年路遥被学校返聘后,即作为首席专家为山东大学夺标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课题——《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和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基础项目——《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这两项国家重大课题几乎同时进行,且均为系统性的学术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系列丛书分7卷出版:《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道教与民间信仰》、《泰山信仰与中国社会》、《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该丛书近300万字,约请海内外学者30余人展开跨学科研究。其中,《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卷于2012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卷被海外学界誉为“学术汪洋中的引航者”。
《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分为中文、英、日、法、德译文5卷8册,共500余万字,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与编辑、翻译、审校。该成果的出版,有力地缓解了学术界对义和团研究多语种文献的迫切需求。《中华读书报》刊文赞誉《汇编》为“多语种文献研究最权威详尽的资料汇编”(2012年12月12日第10版)。
对于两项课题总共16册、800余万字的课题成果初稿,路遥夜以继日地逐篇审改。特别是《汇编》译稿中的一些人名、村庄地名,他都尽可能地逐一查实。这是一项非常琐碎且难度甚大的工作,只能依靠路遥对义和团研究几十年来“地毯式”的田野调查积累才能解决。据他的家属和助手说,承担课题任务期间,他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钟。长期的艰苦工作严重影响了路遥的身体健康,校医院和历史学院领导了解这一情况后,“强制”路遥住院休养,期间他的助手和研究生到医院看望,病房又成了他的办公室和课堂。住院仅一周,他就强烈要求出院,继续投入到紧张的课题研究中。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难以吃消的“苦差事”,遑论一位耄耋老人了。但这些“琐事”所闪耀的是一位“布衣”教授平易近人、关爱后学、严谨治史、视学术如生命的精神风范和高尚品德。
矢志不渝 引领发展
路遥作为义和团运动研究这一优势学科之学术耆宿,虽耄耋而矢志不渝,虽布衣而心系学科发展,致力于建设和巩固山东大学义和团研究“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学术目标。自本世纪初以来,路遥以耄耋之年勇挑重担,呕心沥血,再推两项重大新成果。其精神风范令人感佩不已,然其工作之艰辛,实外间之难以想象!正如历史文化学院学术委员会对路遥的评价:“本世纪以来,路遥先生承前启后,以一个布衣教授之身,担承本院历史学科大半之兴衰,其心志之劳苦,有不忍详述者。”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和多学科交叉研究趋势日益凸显。山东大学义和团研究在路遥的引领下,正逐步实现学术路向的转换,由义和团起源、源流研究转向国际视野下的义和团战争研究;由历史学研究转向历史社会学等跨学科乃至跨国研究。据悉,义和团研究中心下一步的研究计划,一是建设具国际性的义和团研究资料库;二是建设义和团研究的国际性联络中心,聚拢海内外义和团研究者。由此进一步完善山东大学义和团研究结构,推动义和团研究向纵深发展,引进和培养一支具有整体实力的人才队伍,实现传统优势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9日第4版)以“高端对话”的形式,对路遥进行了整版报道。我们也祝愿这位在学术研究中默默前行的“拓荒者”和“领航人”学术长青,再创新功!
相关链接:
十大系列人物报道——新闻人物刘大钧
十大系列人物报道——新闻人物杨杰
十大系列人物报道——新闻人物法学社
十大系列人物报道——新闻人物周向军
十大系列人物报道——复杂工业系统节能与先进控制团队
十大系列人物报道——新闻人物秦建武
十大系列人物报道——新闻人物曹廷求
十大系列人物报道——新闻人物“校园蓝袍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