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22日,山东大学承办的第二十六届国际自旋物理大会(SPIN2025)在青岛开幕。国际自旋物理委员会主席、意大利费拉拉大学教授Paolo Lenisa,国际自旋物理委员会委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Haiyan Gao,国际自旋物理委员会委员、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研究员Alexey Guskov,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主持开幕式,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在会上致辞。


李术才在致辞中介绍了山东大学在物理学科特别是自旋物理方面取得的原创性成果。他表示,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是遵循科技创新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自旋物理作为凝聚态物理与量子信息科学的关键交叉领域,迫切需要以国际合作打破壁垒、以开放共享汇聚力量,共同破解物理核心科技难题。山东大学愿与各方一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基础研究与关键领域,持续深化国际科研合作,力争取得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全球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注入新动能,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大会邀请薛其坤院士作题为“从自旋的发现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公众报告。他回顾了自旋物理的百年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在原子物理、核物理、高能物理等领域中的核心作用,并列举了我国学者对自旋物理的贡献:如周光召院士提出螺旋度、清华大学教授张礼等提出螺旋度振幅计算方法、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超子极化衰变参数测量,以及理论学者梁作堂与王新年提出重离子碰撞整体极化效应等。他结合自身研究,报告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发现的历程,强调自旋轨道耦合的重要作用,展望了自旋物理的广阔前景。

本次会议为期5天,设置大会报告和12个专题分会场,共举办报告201场。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日本等13个国家近300名学者参加会议。

今年是基本粒子自旋概念提出100 周年和联合国“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自旋作为粒子的基本属性,在物理学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当代物理学多个分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国际自旋物理大会的举办促进了自旋物理领域内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交流,分享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中自旋相关效应的最新成果与进展,推动该学科及其科研队伍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