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2025年暑期,山东大学以“一新、两点、三走、四融、五青春”实践育人体系为引领,扎根齐鲁、胸怀家国、面向全球,引导青年师生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实现“小我”融入“大我”,共有2万余名学生、2000余名教师、2170支队伍怀揣初心与梦想,奔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用青春活力与智慧汗水为强国建设和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系统谋划“新”,坚持多元驱动、多域融合、多径联合。学校构建起党委领导、师生主体、多方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盘活存量资源,做优增量布局,联动学校各单位,打造了12个校级特色项目,覆盖53个单位、3206名学生。“青春红色筑梦”聚焦理论宣讲与红色传承,组织革命文物、校史等专项共658支队伍深入红色旧址,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青春力行担当”依托“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百队百场进社区”“希望小屋”等967支队伍开展推普教学、社区治理与爱心帮扶,彰显实干本色。“青春科创报国”着力服务国家战略,依托硕博服务团等293支队伍攻坚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治理,推动学术资源破解发展难题。“青春岗位建功”强化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219支队伍赴16个地区开展政务见习与企业实习,在跟岗锻炼中锤炼担当本领。“青春全球远航”扩宽国际视野,组织33个团队赴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境文化研习,贡献全球治理的山大青年力量。


实践成效“实”,自觉勇担当、善作为、重实干。今年社会实践以“五个一”工程为统领,不断拓展实践新领域、新形态、新载体,系统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建设一批实践育人平台,依托西藏研究院、新疆研究院、云南研究院、内蒙古研究院、甘肃研究院等高水平载体,整合多学科资源服务国家战略,“万里边疆”专项团队40支队伍奔赴9个陆地边疆省及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2个西部省区,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路径,让青年在边疆一线锤炼拔尖创新本领、贡献科研服务智慧。拓展一批实践育人基地,新建19个校级实践基地,覆盖东中西部多个区域,类型涵盖医疗援助、生态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逐步构建起多领域、多区域的协同实践网络。打造一批重点实践项目,加强顶层设计与系统培育,推动11支团队入选全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七彩假期”等专项实践队,12支团队获评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推出一批实践育人成果,积极推动社会实践从“活动化”向“成果化”转型。
传播声量“广”,唱响主旋律、最强音、正能量。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把实践内容转化成为“有温度的价值符号”,注重宣传工作在“报、网、端、微、屏”上广覆盖、深渗透、强共鸣,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平台发布专题报道近百篇。《光明日报》深度报道了齐鲁医学院“医路西行”团队在新疆疏勒县的医疗援疆实践,展现了山大学子服务西部的责任担当与医者仁心。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全面报道“万里边疆 强国有我”社会实践专项,聚焦师生团队在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地开展产业调研、医疗援助、文化传承的扎实行动与成果。“创青春”微信公众号刊发了《山东大学“三个把握”打造“12345”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全面介绍了学校围绕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创新构建“一新、两点、三走、四融、五青春”实践育人新范式。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以《延安的苹果为什么甜》为题,从“甜自基因始”“甜从苦难生”“甜在振兴时”三个维度,生动展现第九期成仿吾英才班在延安开展的暑期研学实践。
扬青春之帆,踏时代之浪。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12345”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实现全员参与、全年开展、全程贯通,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