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21日至23日,第九届高校生命科学课程报告论坛在济南召开。本届论坛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学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山东大学承办。论坛以“传承与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生物学课程与课堂”为主题,围绕信息化环境下的生命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朱玉贤教授,教育部生物科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方精云教授参加论坛并作主题报告。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作为本届论坛执行主席致开幕词。
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左)致开幕词,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江珩研究员(右)作总结发言
朱玉贤院士以“棉纤维发育分子机制的诠释与25年研究教学生涯回顾”为主题,强调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在研究中发现新思路。施一公院士作了题为“钱学森之问: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指出研究型大学的目的在于学不以致用,而为思维为未来,大学的目的在于培育健全的人。方精云院士以“我国生态学教育的若干思考:问题与对策”为题,强调当前生态学教育应增加基础知识课程,加强技能与方法训练,增加生产实践实习,增加就业岗位。
分组报告与讨论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课程体系建设、MOOC共享应用与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微课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为信息化环境下的生命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此外,论坛还进行了“第二届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颁奖。山大生命学院王仁卿教授、郭卫华教授、时永香副教授、季明杰副教授获奖,山东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闭幕式上,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江珩研究员作总结发言。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的校长及专家学者600余人参加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