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8月24日下午,2015年全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两天的分组讨论,以及参加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式、三场主题报告,与会青年学者感触颇多,自由发言十分踊跃。尤其是对习近平主席在给本届大会的贺信中的“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等表述,讨论最为热烈,并围绕如何承担起历史研究这一重大使命,提出了许多极具启发意义的观点:
[山东大学中国史博士后、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高中华教授]踏踏实实地做好历史研究,拿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成果,就是发挥了其基础性作用;历史学者必须有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实,分析现实,才能更好发挥其理论推动作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史博士后流动站牛长立副研究员]历史学的基础研究与成果社会转化同等重要,只有把严肃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作品形式,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共享的知识与智慧。
[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商务部研究院彭波副研究员]经济史对经济学具有奠基性作用,许多经济学研究成果经不起历史学的推敲,就是因为对中国历史与传统缺乏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传统中所蕴藏的市场经验与智慧,正是中国经济的希望与未来。
[南京大学博士、世界史专业博士后、新疆财经大学闫国疆副教授]许多现实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矛盾必须在梳理历史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办法;历史书写与解释出了问题,历史记忆与政治和文化认同就出问题。只有给予史学研究以充分自由,才能发现真正的历史与历史规律,才能真正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与会特邀嘉宾也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谈了自己的观点:
[《近代史研究》主编、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徐秀丽研究员]史学家只有做好本职工作、并不断创新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担承起上述使命。
[山东大学胡卫清教授]历史学家需要社会关怀与人文情怀,更需要客观、理性与冷静,非此]就无法实现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讨论会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赵兴胜教授]主持,他表示,本次论坛主题确定为“历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其初衷正是希望借此引导学界同仁思考新形势下历史学科的功能、实现路径及历史学家的使命与责任,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正是如何落实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所提出的,即历史研究如何才能成为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讨论会后,举行了简短的论坛闭幕式,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出席闭幕式并作总结发言。
2015全国历史学博士后论坛是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两个平行会议之一,是中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为庆祝中国博士后制度实行三十年而专门举办的,其议题包括:“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政治”“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经济”“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文化”“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学术”“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艺术”“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教育”“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外交”等内容。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39个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8位博士后科研人员出席论坛,涵盖了历史学、考古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管理学、艺术设计学和科技史等11个学科。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赵兴胜 责任编辑: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