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山大要闻

[史学汇·综述]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圆桌会议新闻概览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15年08月28日

  [本站讯]8月26至27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圆桌会议分别在山东大厦、南郊宾馆举行。大会就不同主题设置了18场圆桌会议,为学者间平等交流、观点碰撞搭建了桥梁。

\ \

  26日共举办了六场圆桌会议。第一场圆桌会议主题是“传记领域的新方法”,吸引了国际历史学会主席希耶塔拉等20多名学者旁听、讨论。有学者表示,20世纪晚期北欧高等教育界历史学家对传记研究的重视程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们写作传记的方法风靡数国。也有学者通过适量的图表分析,简明直观地展示出传记领域性别不平衡现象;介绍了几位女性传记作家和她们的代表作,分析女性在传记领域的贡献。还有学者将当代巴西人应用于历史编纂中的传记题材与斯堪的纳维亚进行对比。第二场圆桌会议主题是“填补海洋研究的空白”。有学者发表了航海史演讲,认为全球史与海洋史实为一体。有学者指出中国在海洋研究上历来少有投入,中国学者侧重于研究历史人文而非广阔海洋。学者们认为,虽然大家国籍不同,立场各异,但这并不妨碍大家打破禁锢,综合研究海洋史与经济史。

\ \ \

  第三场圆桌会议主题是“什么世界?怎样的世界史?”有学者作专题报告,认为会议的目标是抽象出世界历史的哲学范畴、形成世界历史的概述及处理世界史中存在普遍争议的问题。有学者通过分析史料,得出了四川成都三星堆有可能是《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的结论。还有学者建议将中国史置于世界史中进行考察。第四场圆桌会议以“想象力在构建集体认同中的作用”为主题。参会学者通过比较历史上的著名领导人、分析多位英雄形象的细节,说明想象力在构建集体认同中极大的影响力。第五场圆桌会议围绕“历史和历史学——作为主体和客体的拉丁美洲: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这一议题进行。参会学者从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的角度,介绍拉美地区的文化和政治史,包括墨西哥革命和巴西革命,及其对整个拉美地区各个国家文化政治制度的建构和影响。进而谈到拉美地区现代化进程,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第六场圆桌会议探讨了“今日世界革命与危机范例的欧洲宗教改革”,与会学者重点阐述了波西米亚神职人员在中欧胡斯派革命之前的历史状况,并对欧洲宗教改革、当前问题改革以及革命运动早期的欧洲历史学进行比较,分析利弊。

\ \ \

  27日共举行了十二场圆桌会议。第七场圆桌会议围绕“城墙研究”进行。学者们综述了柏林墙、马奇诺防线等城墙的历史及作用,对城墙的形成原因、象征意义和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详细介绍了柏林墙的历史、二战结束后欧洲形势以及柏林墙建造、拆除对东德西德的影响。第八场圆桌会议以“记忆中的海洋”为主题。有学者谈到了海洋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和作用,阐释了在不同国家民族性、人口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海洋记忆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有学者关注了一些国家的海洋历史记忆,强调了岛屿是海洋的一部分,阐释了不同国家对于海洋事件的态度。第九场圆桌会议主题是“共话公共史学”。会议探讨了公共史学的概念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公共史学者的工作对象、服务内容和社会责任感。

\ \
\ \

  第十场圆桌会议主题是“国家认同和世界遗产”。有学者认为今天土耳其被两方面内容所割裂,一方面是西化但仍然是民族主义的话语,另一方面是难以抑制的大众旅游业的增长。在这些趋势与世界文化遗产观念之间的关系不断紧张的背景之下,对此进行清晰、批判性地评估至关重要。第十一场圆桌会议主题是“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学者们介绍了中国义和团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起因、经过及结果,还介绍了法德等国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报道,从多种角度对义和团进行全方位定义。第十二场圆桌会议主题是“十字路口的国家:东西方之间”。会议论述了伊斯兰创教之前中亚的政权变迁,展现了不同立场知识分子所持的不同观点;分析了唐代不同时期西域地区的政治管理,并通过古代诗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第十三场圆桌会议主题是“作为人类历史研究资料来源的大型档案馆和图书馆”。学者谈到保存在档案馆和图书馆的研究资料,在文化交流全球化形势下的重要意义以及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并提到档案文件是当地宗教文化、社会经济以及生活方式的具象体现。

\ \

  第十四场圆桌会议主题是“现代艺术与历史学的未来”。学者们分别作了题为“国家和镇压:拉丁美洲的家长制”、“国家当代艺术品”、“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危地马拉:暴力、记忆和土著的身体”、“美学的祸根和遗产价值”等的发言。第十五场圆桌会议以“妇女史研究前沿”为主题。会上,各国学者从妇女史发展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出发,以书籍出版、学术研究、国际组织为例,对这一研究课题发表看法,进行讨论。第十六场圆桌会议以“国际历史学会和世界历史”为主题。会议简述了国际历史学会20世纪上半期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在去殖民化时期和冷战时期的变化,详细介绍了世界历史研究中尚存的一些问题。第十七场圆桌会议以“东欧法律与法规”为主题,探讨了就文明社会而言,法律所发挥的重大科学意义,介绍了法律中“习惯法比较研究”的分析方式,并从历史根源、两战演变、社会法制三方面探讨了东欧法律的相关问题。第十八场圆桌会议以“历史视野下的事件和时间”为主题,围绕历史中的“事件”和“时间”两个概念展开。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中国的历史意识和时间观念根植于国家形成时期,而俄罗斯的事件则具有创意性、局限性、主体性。
  各场会议中,主题发言后都进行了自由讨论。各国学者就发言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圆桌会议涉及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门语言,但语言差异并没有成为学者交流沟通的障碍,各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学者们畅抒己见,就彼此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李兆新 杨子婷 王晓旭 于尚颖 高锐琪 原源 孙倩 杜鲁佳 李想 杨蕙宁 胡新笑 张强 范玲 周全 图/洪新伟 王厚江 李俊 梁舒翔 孙盟卓 黄冲 丁璇 肖志浩 江奕玮    责任编辑: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