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平,男,1972年9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心智哲学、认知科学哲学与知识论。在《哲学研究》等高水平期刊发表CSSCI论文20余篇,其中1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曾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兼任中国知识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余东华,男,1971年4月,经济学院学院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政策,发展战略与规划。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CSSCI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9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
蒋晓芸,女,1963年6月,数学学院教授、博导,省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及应用研究、非牛顿流体力学。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4部,国家精品课程1项,主持省教改重点项目1项,在国家级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主持慕课2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自然科学学基金5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兼任国家非牛顿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马军,男,1956年3月,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日本茨城大学访问教授、德国国家计算机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Web信息检索、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承担国家863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省部级课题八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四次。
时永香,女,1967年5月,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领域为发育免疫学。山东大学优秀班主任,山东大学教学能手,教授的三门课程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课程,独立编著通识核心课程教材一部。已指导毕业硕士生8届10人,其中2人次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称号。
刘战强,男,1969年12月,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切削加工理论、刀具技术及机械加工工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和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东省优秀博士后;兼任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省高效切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中国金属切削刀具协会常务理事;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李贻斌,男,1960年9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机器人、自动化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863”计划先进工作者,“百千万人才工程”技术拔尖人才;山东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2次,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1次;兼任中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等。
曹枫林,女,1970年8月,护理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应激与健康、护理心理。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主编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规划教材4部。被Elsevier机构评价为心理学科最具世界影响力的8位中国学者之一,进入心理学科“中国高被引学者排行榜”,荣获“青年英才奖”。兼任教育部护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朱瑞富,男,1959年3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材料、海洋材料、材料表面改性。国家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精品课程等教学奖励3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20余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等荣誉称号30余项;兼任教育部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和山东高校工程训练/金属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郭新伟,男,1963年12月,威海校区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致公党党员,主要从事基础数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奋战在教学一线25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600课时以上;曾获山东大学(威海)优秀本科生导师1次,毕业生“我最喜爱的老师”3次,山东大学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次,威海市委统战部 “双岗建功”标兵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