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山大要闻

我校有关专家畅谈“两会”热点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04年03月13日

今年召开的“两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代表提案的许多内容关涉到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切身利益,许多问题也成为校园里广大师生谈论的热门话题。作为各个领域的研究专家,会从更深层面思考和认识这些问题。为此,就人们关注的修改宪法、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等“两会”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我校有关专家。
    
          法学教授说:宪法进步的主要动力来自改革开放
    
    我校法学院常务副院长肖金明教授在谈到对第四次修改宪法的认识时说:我国宪法从1982年起经历了不平凡的过程。20多年来,我国宪法一直在进步过程中。宪法进步的主要动力来自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在1982年宪法的统帅下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些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进步都要记载在宪法里,所以,我们在1988年、1993年、1999年都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宪法的不断修改就意味着宪法的不断进步。这次修改宪法充分体现了改革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突出表现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宪法,这说明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处在不断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这些理论创新的成果都应成为宪法序言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宪法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肖教授说,作为一个法学研究工作者,对此次宪法修改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从90年代初以来,人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十多年来,我们的制度建设非常注重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人权已成为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一系列新制度的一种精神,我国宪法第四次修改时就要充分肯定这一段时间的制度实践;把尊重和保护人权写进宪法,它的意义绝不亚于1999年修宪时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这两次修宪,一是讲法治国家,二是讲尊重人权,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次修宪是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条款的自然延续。如果说,1999年修宪,宪法确立了自己的法制原则,那么,这次修宪,宪法将确立了自己的人权原则。
    第二,第四次修宪酝酿了很长时间,来自于官方和民间的各种不同观点,有的非常激烈。此次修改宪法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财产权是所有权利当中的基础,财产权是与我们党提倡的第一人权——生存权密切相关的。财产权也是人具有自主品格和人格的基础。我们这次修宪从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样一个原则的高度,落实到宪法的具体规范上就是要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
    第三,从本质上讲,这次修改宪法,几乎所有条款,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强调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这是我们党认识观的一个很大的变化。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一致,强调统筹兼顾。去年发生的SARS公共卫生事件引发了我们对政府能力、法制建设及公共道德等进行反思,这其中就包括强调对紧急状态法的建设。我国宪法比以前更加完善的地方是由紧急状态代替戒严。今年年底,紧急状态法将列入全国人大立法日程当中。紧急状态法的建设必须有个基础,必须在宪法中设立紧急状态条款,紧急状态法代替戒严是非常符合我国现实需要的,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作出的重要的制度选择。
    肖教授说,从去年发生SARS以来,他就带着他的学生开始着手紧急状态法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现已基本完成。
        
          经济学教授说: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均衡发展
    
    经济学院院长臧旭恒教授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双重转轨过程中。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二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变。在双重转轨过程中,我们面临的经济问题很多,经济问题又涉及到许多社会问题。他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在经济方面比较突出的是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确立和三农问题。
    臧教授说,去年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受到了非典的影响,但是我国仍然实现了比较高的经济增长,达到9%多,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今年经济增长指标定为7%,比较低,这主要涉及几个方面问题:一方面,去年由于受到非典的影响,中央政府特别强调怎样排除非典干扰,实现比较好的经济增长,但强调增长的结果导致出现了经济局部过热的现象,象钢材、轿车等投资过热。经济增长局部过热的问题如不加注意,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影响。我国物价经过很长时间的负增长以后,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间,物价有所上涨,约3%左右。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的话,很可能会出现物价继续上涨,就会影响整个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更重要的含义在于,它转变了我们过去单纯以GDP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作为单一的和最主要的考核目标来衡量各级政府业绩的做法,以至于大家都想把指标搞得好一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不顾环境保护,不顾资源的合理利用,可能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的恶化,给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些问题。现在把经济增长指标定得低一点,不把经济增长指标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这就要考核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否考虑到整个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我们政府在经济工作理念中的一个重要转变,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把它转到可持续协调发展上,更注意发展的内涵。
    关于三农问题,臧教授说,这个问题不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且在这之前,中央颁布的一号文件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低于非农民增长速度,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这两年,占用农民耕地比较多。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修高速公路、建大学园等导致占用农民土地,再加上这两年农业粮食生产减产,粮食价格去年大幅度上涨,这些问题都表现比较突出。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保护农民利益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我国城乡之间协调均衡。所以,从中央一号文件到政府工作报告都突出了怎样解决三农问题,并且出台了几项比较大的措施:减免农业税,几年内农业税要减到零;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民用电、用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同时,与农民收入相关的问题还有改善农民工社会地位和待遇的问题。不要动辄就清理农民工,把农民工作为需要限制的一部分,而应把他们看作和城市工人一样,是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作出很大贡献的工人阶级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臧教授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解决农民收入比较低、税赋比较重、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及农民工待遇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给我们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政治学教授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新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锡恩教授在谈到对“两会”的感受时说,“两会”凸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他认为: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标志着中国新领导集体实现了执政理念的新飞跃和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的执政观;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是协调发展,即改变过去仅仅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强调依靠统筹发展来解决过去存在的不均衡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社会发展,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归根到底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发展、展现。
    在谈到如何实现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时,张教授认为,最重要的途径是确立现代政府理念,建立一个现代公共服务型的法治政府。
    张教授进一步指出,科学的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第一,它摆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断的教条式理解,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橄榄”型社会模型。第二,它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全新的政治模式,即民主政治。第三,它确立了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第四,它恢复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的社会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出一条道路。]

【供稿单位:宣传部新闻中心     作者:张彩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