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3月18日,海外校友学术访问团的校友们开始了寻找各自学院的“自由活动”。作为此行的南区校友、原山东工学院电气工程系78级的学生,校友叶迪来到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再一次走进自己曾生活、学习过八年的南区4号楼。方格西装、暗红领带,十八年后重回母校的叶迪先生自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我的老师和学生都在”
11时许,控制学院三楼小会议室。叶迪先生正与学院领导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负责人讨论着学术话题和交流合作事宜,特地从潍坊赶回来的院党委书记李玲就风尘仆仆地走进大门:“唉,多少年没见你啦,说什么我也要赶回来!”书记的大衣还没来得及脱,一双手就同他紧紧握到一起。李书记在控制学院工作了30多年,大学时代的叶迪先生就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叶迪1982年毕业留校后,在电气工程系做过四年教师,教授电子学、专业英语等课程。此次全程安排他访问控制学院的副院长钟麦英教授,就是他当年的高徒;而他当年的自动控制课老师、博士生导师张庆范教授,现在也仍继续着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能在母校同与老师和学生相遇,想必不是一般学者能有的奇特经历;而三代师生在不同岗位上的贡献,更让人感慨学院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他喜欢乒乓球和桥牌”
18日中午遇到自己的昔日爱徒,博士生导师张庆范教授同叶迪的话就唠个不停。“你们这位师兄当时成绩好的不得了,学习上总感觉‘吃不饱’……”优等生每年都有,何以独对他印象如此深刻?原来叶迪所在的班是张教授走上大学讲台后的第一批学生。细细算来,这些校友大部分都在国外有了相当成功的发展,若不是另一位78级校友临时赴德国考察未能前来,叶迪先生的控院之行或许就不会如此“孤单”。
谈到爱好,张教授和李书记告诉记者“他喜欢乒乓球和桥牌”,叶迪则说自己“打乒乓球只为出出汗,现在忙工作也没有时间玩桥牌了”。说起这些,叶迪又问起当年爱好相投的老师、同学们的去向,于是张教授拉起他下楼,去学院的各间办公室、实验室引见。两人急匆匆的脚步和背影之间,记者仿佛看到叶迪清晨赶去上课的大学时代。
“就像又回到自己的家”
下午2点半,叶迪师兄在4号楼313开始了他关于高科技医疗器械开发的学术讲座。一句“站在这里,我好象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让满屋的教授和研究生们发出会心的微笑。自己的家中不必客套,院领导更不想放过这个通过国外公司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机会。从来到控制学院开始,“咱们怎么开展合作”就成为叶迪见到每一个人时都会听到的话,钟麦英教授更以学生的身份“威胁”他“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
的确,由于国内相关产业落后,作为南区生源质量最好的专业之一,生物医学工程系却面临学生就业的严峻压力。对此,叶迪先生却又另一番见解:“专业并不重要,生医专业毕业也可以去搞纯市场、纯营销、纯管理”、“本科生也要做项目”。同时,叶迪先生此次“捎回家的”礼物也非常丰富:除了受聘客座教授、不定期组织学术报告、投入一定精力培养研究生之外,他还计划以美国联合医药器材公司的名义与控制学院联合组建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接触先进技术的机会。
同样,面对“家里人”,他坦言国内外医疗设备水平的差距、学院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我工作的公司在美国硅谷。那里的圣荷西大学虽不是名牌,毕业的学生没有人失业。为什么?因为大学里的教授都是硅谷大公司的兼职工程师,学生做课题、项目的机会比比皆是,水平比写论文出来的学生强得多”;面对“家里来的”记者,他也极和蔼地接受采访,向记者娓娓道来他作为通用电气公司和美国联合医药器材公司经理人的成长经历,对大学教育中的问题直言不讳,“我们的高等教育最大的缺点是基础教育细节化,导致学生创造能力低下”。
关于合作,叶迪先生希望在双方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展开。他此次前来也带着同80年代后毕业的控制学院海外校友取得联系的任务。“交流是双向的”,叶迪和各位教授都微笑着,感慨海外校友学术访问为“国际合作年”书写了一个漂亮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