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狂亦谐——校友王立秋博士印象
发布日期:2004年03月19日 08:47 点击次数:
[本站讯]亮相3月17日第六期“恰同学少年——中国杰出青年山大行”的校友王立秋博士现任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他于2001年获得香港杰出青年科研奖,是香港的“杰出青年”。
大学平均成绩98分
王博士坦言,上大学之前他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小时候的目标很简单——去一趟县城,然后也就是花2分钱买一块豆腐乳吃而已。
中学毕业那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
“感谢改革开放给我创造了考大学的条件。”王博士说。
恢复了高考,学校就给他们加晚自习。但是平日里一帮孩子散漫惯了,哪有愿意学习的,都想出去玩。于是老师就在教室门口“蹲点”守着。同学们想出对付老师的办法——让几个同学去问作业题,把老师缠住,然后其他同学就跳窗户走人。
“你是那个经常被安排问问题的学生吗?”
“是。”王博士颇有些不好意思的笑道。
没有远大追求,没有什么目标,但王博士还是在16岁就轻松考上了大学,学的专业叫“电厂热能动力设备”——听起来似乎很枯燥。
“我有一个老乡学的是这个专业,我知道了这个名字,但是也只知道这个名字。后来报志愿的时候就填了它。但慢慢发现这个专业很有意思,因为它课程很重,需要学习的东西就多,对于毕业后的发展就很有用处。”
王博士的大学成绩出奇的好——平均分竟然在98分以上!而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每门要拿100分。
“其实我并没有什么动力。老师疼爱我、鼓励我,我就不能让他们失望;加上自己又比较喜欢学习,所以成绩就比较好。而且,我上课时十分集中精神,这样才有效果。
“上大学时我并没有死记硬背一些哲学、政治的东西,但平时和考研时的政治成绩都还不错。我靠理解学习,抓住本质的、精髓的东西,这样一切就迎刃而解。”
螺旋上升的一圈
王立秋博士1990年出国,先后去了加拿大、新加坡,现在在香港大学任教。
“1990年去加拿大后,我发现不能在那里久留。理由很简单——那块土地不是为华人设计的。在那里你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自己不是生在这儿的,文化、做事方式等等都不一样。而且很多业务上突出的华人科学家的生活并不是自己希望得到的,于是逐渐萌生了离开加拿大的想法。
“后来到了新加坡。新加坡70%以上是华人。在那里工作心情就很好了,不存在压力的问题。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为什么呢?有两条原因:新加坡太小,飞机还没起飞就已经出国了,而且天气很热;另外,学术上的发展空间不够。呆了1年零3个月之后,恰巧港大招聘,就应聘去了香港大学。”
从加拿大,到新加坡,再到香港,王博士绕这一大圈,离母校越来越近了。他出国前一直在山大任教,现在则是山大校聘关键岗位教授。“山东大学是我的母校,这里的条件也挺好,说不定有一天就完全回到了山大!”
“我绕了这一圈,看到了不同的文化、体制、人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有变化,我在丰富自己。虽然是在绕圈,但是它是螺旋状上升的一圈!”
“狂”
“人家没有做过的他敢于尝试,这是比较狂妄的。” 王立秋读硕士时的导师裘烈钧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高徒。
“我承认自己‘狂’。但是那是在学术上、科学上的狂。在学术上我不相信任何大师。科学就是科学,规律就是规律。实验证明了的才是可信的。但在做人上,我要向导师裘先生学习,学习他的谦虚,做人老老实实。”王博士严肃的说。
“如果把世界上的学者分为一流、二流、三流、不入流,您自我评价是哪一类?”“恰同学少年”的主持人问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
“我相信世界上只有一流和不入流,而没有所谓的二三流之分。如果你问我是那一类,那我现在比较狂的说,我属于一流!”
规律与幽默
有同学问王立秋博士,促使自己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王博士似乎不苟言笑的答道:“这个世界设计的不错,我都适应这个世界上的规律。在农村时候,没的吃我过的也开心。到了济南,刚开始不开心,后来适应了;在加拿大,刚开始不开心,后来也适应。要是不能适应,那就是自己错了,还没有抓住规律。按规律办事就会成功。不要把责任推给环境和其他人,要从自己的角度找规律。”
王博士幽默的谈吐吸引了在场同学,于是有人问,学习刻苦的人似乎都比较内向,但您却很幽默,对此您作何解释?
王博士晃晃头,说:“我先否定掉你的前提,问题就好回答了。首先,我学习不是刻苦的,我没有加过班,只是上课认真而已。你说我幽默吗?我不这么认为。我只是说了实话而已!”
“真诚就是幽默。”当17日晚记者专访王博士时,他如是说。
你们是世界一流的学生
17日晚,记者在王博士房间对他进行专访时,就山大和山大同学提出两个问题。
记者问:“您对山大有什么看法和希望?”
“山大是很好的大学,现在有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山大有脚踏实地干事的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浓厚,这个要保持下去。但是我们的开放程度还是不够。
“至于希望,希望吸收外其他大学的成功经验,更加OPEN。办好一所大学,还要树立一个观念:学校是教学科研的地方,其他的都是辅助的;学校要鼓励杰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那您对山大的同学们印象怎样?您希望我们从哪方面进行提高?”记者问。
“山大的同学没问题,都是很杰出的!2002年我曾在这里教过9天54学时的课,同学们一天上课6节,但是劲头依然很足。我当时就说,如果我在香港能有这样好的学生就轻松多了!山大的学生无所不能,你们是世界一流的学生!
“大家的头脑差别不大,硬件没有差距,但关键是怎么用。学校要多教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学生,那就是学会这些方法!”]
【供稿单位:山大青年 作者:于文豪 郑斯师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