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微信

山大发布

抖音

视频号

微博

小红书

快手

哔哩哔哩

山东大学报

山大要闻

《文史哲》举办南方作者座谈会

发布: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日期:2004年06月15日

[本站讯]为了进一步加强与新老朋友的联系,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对《文史哲》今后发展的意见、建议,《文史哲》编辑部于近日在上海市委党校举办“《文史哲》南方作者座谈会”,来自上海、浙江、福建、江苏等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家出于对《文史哲》的热爱,畅所欲言,就该刊发展的诸多问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文史哲》主编陈炎首先介绍了《文史哲》自1951年创刊以来走过的风雨历程以及推动学术进步、扶植学术新人的办刊宗旨和追求厚重扎实的办刊风格,同时也指出,面对学术期刊竞争日趋激烈和期刊评价体系的介入等因素,《文史哲》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之后,与会学者围绕《文史哲》的学术品位和发展策略等问题展开热烈地讨论。
    关于《文史哲》的历史和现状,许多学者指出,自50年代创刊以来,《文史哲》长期执学术界之牛耳,众多有价值的学术争鸣均由《文史哲》发起,一大批学者深受她的沾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学术界,《文史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史哲》对学术界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了。就此问题,苏州大学的臧知非先生深入剖析了个中原因,他说,学术期刊在八十年代激增,众多期刊瓜分学术园地是《文史哲》影响降低的重要原因,这是学术进步的表现,是必然的。
    对于《文史哲》的办刊风格,与会学者作了深入的讨论。陈炎指出,当时的山大校长华岗先生兼具学者和革命家的身份,他倡导创办《文史哲》是要开创一种以唯物主义和科学精神进行学术研究的新学风,当时的主编杨向奎先生是一位严谨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家。他们扎实求真的学风深深影响着《文史哲》的办刊风格,进而影响着当时的学术界。由于经历了众多的政治风雨,而且有的政治论争对于学术的发展并无多大促进,到了七八十年代,《文史哲》走向纯学理的研究。陈炎的发言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有的学者指出,目前的《文史哲》持重内向有余,新锐大胆不足,应该具备广博心胸,把握社会,把握学术,应倡导贯通文、史、哲的学术,只有这样才能将一个社会的人文特征体现出来。因此,应该对《文史哲》持重的作风做新的阐释。华东师大的李宏图强调,继续发扬老《文史哲》关心现实的学风非常必要,而且并不过时,厚重严谨不等于脱离现实,应对社会具有人文关怀。复旦大学的黄霖先生认为,《文史哲》在学术界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确立,就在于她在学术上领风气之先,因此,目前还应在文章的质量上下功夫,将扎实严谨和前沿性结合起来,多推出具有学术价值的力作。
    关于《文史哲》今后的发展,与会学者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上海师大的陈卫平先生说,要将《文史哲》办成名刊,有几个问题要明确:一要有引导学术的作用;二要善于发现学术新人,不要光盯着学术名家,小人物的稿子要放胆去用;三要面向国际,不光是国内的文、史、哲学,世界的文、史、哲学也应关注,可以适当发一些国外的文章、文摘,也可将文章、评论一同刊出,以利于学术论争的开展。复旦大学的朱立元先生说,《文史哲》应该引导有价值的学术争鸣,但不应像有些期刊那样炒作没有多少学术含量的辩论。对于《文史哲》的用稿比例,有些学者认为应突出人文科学,这是该刊传统的强项,不要将《文史哲》办成面面俱到的综合期刊,尤其重要的是使之成为汉学研究的重镇。陈炎表示,今后用稿要侧重深入探讨学理的、有理论深度、广度的文章。
    关于编辑主体意识问题,《学术月刊》的夏锦乾先生充分肯定了《文史哲》严谨、认真的编辑作风。他还指出,今后应该在栏目的设置上下些功夫,不要为学科所囿,应办一些综合性的而不是拼合性的栏目,应以学术论题为中心设置栏目。他又指出,目前学术期刊与现实学术严重脱节,这主要是由于过分细碎的量化评估造成的,编辑应尽量避免文摘杂志对编辑工作的干扰,要努力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上海大学的安维复先生则从另一个角度对《文史哲》的编辑工作提出期望。他说,编辑应充分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多参与学术活动,这样才能发现新人,推出力作。上海大学的陶飞亚先生也指出,《文史哲》应多介绍国外的学术成果,使之成为学者的工具性杂志,应参照国外杂志的作法,多发有深度的批评性书评。
    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陈炎表示,《文史哲》编辑同仁将努力工作,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和严谨求真的敬业精神,推动学术发展,弘扬学术正气,将老一辈山大学人留下的这份宝贵的学术遗产发扬光大,使老一辈山大学者倡导的治学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不熄。                                   ]


【供稿单位:《文史哲》     作者:文/刘培 图/全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