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山东大学物理学专业为第二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我校物理与微电子学院,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基地建设。以一级学科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走国际化趋势的人才培养道路。以培养基础知识广博扎实,覆盖面宽,适应性强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课程内容体现“基础重组、趋向前沿、反映现代、综合交叉”的特色;实验教学加强内容的广度、深度与难度,培养学生实验与创新能力;把实验室建设成“先进、综合、适用、系统”的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在仪器设备先进性与使用效益等方面达到国内本科教学高水平的实验室水平;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拥有物理学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两个二级工科博士点、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及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共有教职工16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3人,占43.4%,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14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青年学者2人。形成了一支学历高、年龄结构合理,既能从事科研也能承担教学的师资队伍。五年中引进人才21名,其中归国教授5名,归国博士1名,国内招聘博士15名,教师出国进修半年以上10余人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高水平人才引进,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基地设立以来,尤其是近五年中,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学院按照“教学拓宽基础,科研促进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基地育人模式,致力于培养物理基础知识宽厚扎实、实验技能全面、综合素质优秀,适合在物理学基础研究及其交叉学科等领域工作的创新人才。物理学理科基地培养的思路是: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对物理基础研究产生兴趣,激励学生加强自身发展,提高创新潜力;发扬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教学严谨的优良传统,结合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借鉴当前国际上不同风格的育人思路和教材体系,突出优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以培养物理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广的优秀物理人才为目标。教学模式采用“一级两制、动态选拔、双向交流,后期通过选课分流”。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与微电子学三个本科专业。新生入学后,学院组织学生考试,选拔出50名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组成基地班,单独编班授课。同时,每年淘汰部分基地班学生,选拔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潜能大的学生进入基地班学习。
基地建设中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教师队伍稳定发展,保障教师对基地教学的积极性,确保基础课和物理主干课的教学质量,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制度和学术环境。坚持“吸引一流生源,给予一流培养,造就一流人才”的办学理念。物理学理科基地设立基地“首席教师”制度。学院聘任4名工作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每个年级的“首席教师”,对基地学生的课程教学及科研活动给予指导,深受学生欢迎,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物理学理科基地重视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学院除专门为基地学生开设“物理学前沿专题讲座”课程外,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基地班学生作报告,与学生面对面座谈,加强学生物理思想的培养,拓宽学生的视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王占国教授,Werner Bernreuther (RWTH Aache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物理学科主任张守著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使学生受益匪浅。
校内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科研训练,满足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要求。例如学院在山东威海的校外学习基地,已形成特色。借助暑期威海学术会议频繁的特点,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基地班学生进行初步科研训练。活动期间,同时组织学生参观甲午战争遗址,参观企业等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学院专门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自由申请,也可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的方式申请课题。通过基地建设小组评审,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开展文献调研、仪器制作、科学研究等活动。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基地班高年级学生进入科研课题组,结合毕业设计,开展初步科学研究,取得明显成果。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有多名基地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发表了论文。在一些拓宽性的科研活动中,如课件制作,自动控制系统编程调试,压电陶瓷器件的制作等方面,基地班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初步科研能力,体现了较高的科研素质。
为提高基地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在基地班率先实现我校“三种经历”(“实践活动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第二校园学习经历”)。近年来,学院组织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赴贫困地区莘县暑期调查活动;微湖监狱帮教实践活动;三个代表实践活动;“阳光春蕾”爱心助学活动等,通过社会实践教育锻炼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例如为基地班举办威海暑期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基地实践活动,参观了威海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家知名企业(光威集团、威海中威橡胶轮胎有限公司、威海鸣球集团科研教育基地)。近年来,学院还派出基地班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如选送2000级基地班学生苏晓、张凤珍、武震宇同学,2001级林晓航同学到德国ULM大学学习。为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学院与厦门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等学校物理学院互派访学学生。学院派往厦门大学3人、兰州大学16人,来学院访学的学生中厦门大学7人,天津大学1人,中山大学2人,兰州大学9人。访学经历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对今后的科研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山东大学物理学基地近五年已毕业学生193人,其中164人攻读研究生,达到85.0%,其中相当一批优秀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等录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第一批基地学生有12人已经获得博士学位。最近几年,物理基地的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6.4%,后续就业率达到100%。基地设立以来,基地学生获得国际大学生奖一项、国家大学生奖四项以及省级奖十余项。
回顾十年来的基地建设历程,山东大学物理基地建设不仅每年培养出几十名优秀的物理人才,而且带动了整个物理相关学科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相长,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物理学基地以国家教育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评估为动力,积极组织迎评的同时,认真总结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把物理学专业建设成国内高水平的人才基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