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13日上午,秋天的山大校园虽有阵阵的凉意袭人,但西校区的大礼堂里却暖意融融,气氛热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在两天内第二次与山大学子零距离接触,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撒播科学的种子,让传统文化和科学精神撒遍校园的每一角落。
本次“与大师面对面”活动,采取现场主持、现场问答的形式,实现科学大师与青年学子的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杨振宁教授在访谈中畅谈了自己对人生、理想、科学、文化的深邃思考与感悟,并回答了同学们的现场提问。两千多名学子不时地将热烈掌声送给自己仰慕的科学大家,聆听大师谆谆的教诲,感受大师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山大印象
在访谈中,杨振宁教授介绍了自己第一次来到山大的印象。他说,昨天我参观了你们的校史博物馆,感想很多。山东有着肥沃的土地,久远的历史,丰富的资源。同时山大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规模也很大。从1901年的官立山东大学堂开始,随着中国的发展,发生了种种的变化。在这里有很多聪明的人,也有很多努力的人,山大的前途是非常乐观的,而且我相信山大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培养出非常杰出的人才。
归根清华
杨教授2003年12月在 “生活绕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又回到清华园定居。他说,我在清华园住了八年,对她有着非常美好的印象和记忆。能在一个学术环境浓厚的氛围中成长是我一生中一个极大的幸运。抗战后,杨教授在西南联大学习并任教,后考取留美公费留学美国。1999年杨教授退休,受清华大学邀请搬回清华园居住。杨教授说:“人生走了一个大圈子不一定都是最快活最成功的,在我这个情形是很幸运的,是一个很Happy的圈子。”
目前,杨教授在清华大学教授大一物理。对此,杨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责任,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据杨教授透露,他将对比在美国教本科生和在中国教本科学的经历写一篇文章,分析中国的大学生和教育体制与美国的不同,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
我和父亲
杨教授的父亲在他六岁时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并在厦门大学教书。从此以后,杨教授开始从他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特别是中国的诗词。杨教授说我很感谢他。在发现杨教授对数学学习理解的很快后,杨教授的父亲并没有像一般的家长一样一味地培养他的数学能力,而是在初中时为杨教授请了一位老师教授杨教授“孟子”。杨教授说:“这些事情对我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很幸运我的父亲没有走许多有聪明孩子的父母所走的我认为是错误的路。”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当杨教授应现场同学的热情邀请唱起了当年杨教授的父亲教给他的歌曲时,现场的掌声经久不息。科学大师的平易近人让我们感动不已。
选择理论物理
杨教授认为自己之所以选择理论物理是因为“自己学习数学很容易,所以很自然地就选择了理论物理”,但杨教授也曾经在实验室做过一年半的实验并打算以此写一篇博士论文,虽最后没有成功,但杨教授认为这件事让他明白了两件事情:自己不应该做实验物理;学会了怎样和做实验物理的人沟通。杨教授还告诫现场同学,在本科阶段的三四年级和研究生阶段要及早确定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选择方向时要向前看。
杨教授眼中的东西方文化
对于东西方文化,杨教授讲到东方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则强调了解自然、利用自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杨教授认为这是需要全人类反省的事情。他说:“在座的每一个年轻人,当你们到我这个年龄时,刚才所讲的问题将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问题。”
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很快就结束了,但大师的教诲和风采却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在访谈中,物理学院的一名大二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与杨教授有关的照片亲手送给了自己尊敬的科学家,以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杨教授愉快地接受了礼物,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我校副校长王琪珑出席此次专场访谈。大众日报、山东卫视、济南时报、山东教育台等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现场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