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2月12日下午2点,由山东大学团委主办、电气工程学院承办的第二十三期小树林文化论坛在南外环新区讲学堂201室举行。
作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之一的小树林文化论坛首次登陆南外环新区,吸引了400余名同学前来观看。论坛邀请了山东大学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的葛桐、周琳、吕振林、沈高峰四位同学担任嘉宾,他们根据自己的支教经历,讲述了支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诉说了在山西灵丘支教的那段不平凡的岁月。报告会由第四届支教团成员刘奇耀主持。
报告会在一开始播放了山东卫视《正午时光》的报道新闻,由此引出话题。在简单介绍了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背景后,沈高峰结合新闻报道中的场景,谈了他对“青年志愿者”这一神圣称谓的理解,他说:“单纯地去做一件事,不要掺入太多的杂念,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便是快乐的。”深情而诚挚的话语,透露出作为一个普通的支教者那份最真挚、最纯朴的情感。提起支教那一段经历,支教过的同学们都是深有感触。看过了贫穷地区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看过了纯朴的人们积极进取的决心,看过了物质落后和精神食粮的匮乏,支教团队员的精神和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他们义无反顾地接过扶贫支教的火炬,点亮爱心之灯。他们说:“我们要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面对支教地区艰苦的生活条件和食宿状况,支教团队员的生活有欢乐也有痛苦,有温馨也有辛酸。经过一年的支教生活,支教成员们感触最深的是亲情的力量,正如周琳所说,“亲情不仅仅存在于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不论是支教成员之间,还是与当地老师学生乡亲们之间,亲情像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个人心里。周琳作为支教团党支部书记,负责协调团里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远离亲人的太行山深处,大家相互扶持关心,共同走过了这段一生难忘的经历。”
作为青年志愿者,支教成员们共同的感受是收获多于付出,感悟到了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葛桐认为支教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种双向的收获。她说:“当我走上讲台的时候,那么多明亮的眼睛注视着自己,我觉得责任很重,在艰难的时候有一种信念让自己走下去,那就是肩负的责任。”刘奇耀对“志愿者”也有自己的看法:“作为志愿者,当支教的接力棒传到你手中时,不要说条件多么艰难,时间多么漫长,如果一年什么事也不做,说实话确实呆不下去,但我们可以在付出中体验生活,聆听大山的气息,感受大山的情怀,让记忆的碎片如星星闪耀。”他呼吁同学们即使不能有幸都走进大山深处支教,仍可关心身边的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只有多去关心他人,多去奉献爱心,才能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
在倾听了第五届支教团成员的故事后,正在山西支教的第六届支教团成员张守慧、孟杰向同学们介绍了目前支教团的生活。他们说虽然条件很艰苦,但他们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接下来,四位嘉宾分别用一句话勉励大家。葛桐说:“大家都去付出吧,因为付出比获得更幸福。”周琳告诉同学们:“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真心地关心你——父母和老师,请尊重你的老师,真切地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吕振林坦言:“完全投入地做一件事是非常甜的。”沈高峰则劝诫同学们:“不要太自我,应多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一名真正的山大人。”
侯全国同学代表明年将奔赴山西和费县支教的第七届支教团成员发言。他表示一定沿着学长学姐支援西部的足迹,发扬我校研究生支教团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去西部绽放自己的青春,书写自己的支教故事。
在论坛的最后,同学们向嘉宾们自由提问,双方进行了真诚的沟通。]
【供稿单位:校团委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