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3月14日晚,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翻译家、山大客座教授顾彬(KUBIN Wolfgang)作客第十八期“新杏坛”论坛,以“怎样读唐诗”为题介绍了他对文本阐释的理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炎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围绕着“现在的人如何理解过去的文化与文本”这一问题,顾彬教授以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他对过去文本的理解态度与方式。他认为,将一件艺术品放到世界艺术中,以世界文化来理解一首诗的意蕴,才能达到对一个文本阐释的深度,并以杜牧的《赤壁》与德国一位现代作家的杂文《碎陶片》作比。顾彬对杜牧的历史观作了一番阐释,他认为诗歌表达了杜牧对历史偶然性的感叹,而有些批评家对杜牧将战争的意义矮化的解释是不合理的。换用到“记忆”与“回忆”的语境中,他认为,在唐朝人们在群体性的“记忆”之外开始创造个人化的“回忆”。此外,听众与这位汉学家就诗歌的押韵、东西方“阐释学”的差异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顾彬,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1945年生于德国策勒,1966年在明斯特大学学习神学,1968——1973年改读汉学,兼修德国语言文学、哲学和日本学,1973年在波鸿大学获博士学位,1974——197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1981年在柏林自由大学获汉学教授资格,1985年为波恩大学东方语言系中文教授。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杜牧的抒情诗的,教授论文是《中国文人的自然观》,曾主编《袖珍汉学》,主持多卷本《鲁迅选集》的翻译工作,写作有十卷本《中国文学史》。]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方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