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温玉成教授讲授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

发布日期:2005年04月11日 09:53 点击次数:

[本站讯]应历史文化学院的邀请,4月8日下午,著名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在文史楼209多媒体教室作了题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主持。
    温玉成谈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时间界定在公元1-3世纪。他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英、法学者关于佛教造像产生的观点学说——最早的佛像产生于公元1世纪曾先后为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征服的犍陀罗地区。
    温玉成从解读1984年河南孟津县朝阳乡獐羊村传班(超)塚出土的铜镜图像入手,继而谈到争论了半世纪的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前室都柱南北二像,认为二者皆是表现“老子入夷狄为浮图”,是中国在东汉时期接受了佛教之后,用传统神仙的形式创造出自己的佛像,即“仙佛模式”。基于“仙佛模式”的理论,温先生又对日本的三角缘佛兽镜、江苏连云港孔望山1、2号大像、四川及以北地区发现的摇钱树上的图像等进行了判释,也同时对佛像“南传之路”及波动说提出质疑。随着犍陀罗佛像的大量传入及佛教地位的日益稳固,佛教已不需要对道教的依托,于是在西晋末年即公元3世纪末,“仙佛模式”的佛像逐渐消失。最后,温先生谈了中国早期(1-3世纪)佛像分布“一点两面”的特点,一点即国都洛阳,两面即鲁南、苏北的濒海地区和四川成都平原到汉中盆地,前者盛行太平道,后者盛行五斗米道,更印证了早期佛像与道教的密切关系。
    温玉成,黑龙江省宾县人,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河南省龙门石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教授)、少林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及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敦煌研究院及玄奘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CAOCS)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及中央民族大学、郑州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

【供稿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韩小囡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