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进入4月份,法学院学术讲坛已经和即将迎来诸多法学界名家学者。继3月份举办第一期“法治与和谐社会”名家论坛后,4月份随着山东省社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山东省社科学会会长、政治学会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包心鉴教授所作学术报告,该论坛第二期又拉开帷幕。
4月15日,包心鉴教授为法学院师生作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学术报告(“法治与和谐社会”名家论坛之四)。他将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和”的思想和付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思想加以区别,在描述和谐社会六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和谐社会思想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探索联系起来,阐释了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三位一体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到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论点;包心鉴教授将“以人为本”视为和谐社会的核心概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应当是自由、自主、自觉的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依靠人的主体性、自由创造、自觉参与和自律,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4月16日,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苏力教授为师生作了“法律的人性基础”学术报告(“法治与和谐社会”名家论坛之五)。他没有从传统的性善、性恶或可善可恶的角度来分析法律的基础,而是在借鉴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人的“认知的有限性”,对人的行为并最终对法律规则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从事法律工作的人,要时刻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及社会生物学等都对我们以往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有重估一切价值的必要。法治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地努力。他渊博的学识,诙谐的语言,潇洒的风度,使论坛掀起了一个高潮。
4月23日,法学院承办人体器官移植立法论证会,届时国内知名的法学家、医学家共同论证人体器官移植立法问题。期间,21、22日,北京大学立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法理学会副会长周旺生教授为我院研究生讲授“立法学专题讲座”;22日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范忠信教授将作“法律人的理性素养”(“法治与和谐社会”名家论坛之六);2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林教授将作“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建设”(“法治与和谐社会”名家论坛之七);原国务院法制局副局长,著名立法专家李培传教授将作“我国立法理论和实践” (“法治与和谐社会”名家论坛之八)。
此外,法学院还邀请了部分刑法学专家作客四月讲坛。2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熊选国博士将作“经济犯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学术报告;2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卫东教授将作“关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最新动态”学术报告;24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谢望原教授作“评美国学者胡萨克教授的刑法思想”学术报告;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届中青年法学家陈瑞华教授将于26日晚作“从佘祥林案看中国的刑事司法改革”学术报告,27日上午作“法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学术报告。
期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刑法专家Das先生夫妇将访问我院,探讨双方全面合作问题。27日、28日,他将登上我院4月讲坛,为师生作两场关于美国有组织犯罪的学术报告。]
【供稿单位:法学院 作者:刘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