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新杏坛”继上周在邵逸夫科学馆演绎“历史转型时期的人文文化”这一深邃的文化话题之后本周再次掀起人文清风。曾经毕业于我校中文系,首届齐鲁文学奖获得者、国家一级作家,现为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政教采编中心记者的陈中华先生于4月20日晚做客“新杏坛”,在文艺美学报告厅从自己的两部作品《七月黄》和《上完大学再说》谈起,具体向同学们分析了中短篇小说人物塑造过程中的几个具体问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炎主持了本期“新杏坛”。
陈炎在论坛开始之初简单介绍了今天做客的嘉宾陈中华先生。陈中华先生作为陈院长大学时期的同学依然执着、坚定地走在文学的道路上,陈院长赞同于陈中华先生能够在这种功利的社会中有这么一块自由的心灵净土,陈先生的讲座也在陈院长的简单介绍后随即开始,陈先生首先对大家说:“作为一个写作的记者,我今天来到这里不谈文学大事、不谈其他作家、不谈写作理论,我只是从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我的一些写作当中总结的方法出发,与大家共同探讨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这个话题。写作当中有‘操作学’的说法,这个说法如果你不写小说的话很难体会到,而从具体操作上用处更大一些,我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对想写小说的还是将来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
“《七月黄》是在去年发表的,这部小说涉及到四个线索:村主任为建砖窑欲夺沃土与沃土主人王伟发生矛盾,王伟与老同学秀秀的关系,主任与秀秀之间的关系和秀秀妹妹燕子的出现这四条线索”,陈中华先生从自己作品中的几个人物关系开始了自己的讲座,“王伟,这个故事当中主人公在现实中是有原型存在的。我曾经在《农村大众》报纸工作过,他是我在下乡调查采访的时候在莱县某乡见过的一个朴实退伍农民。补充一点就是,我的故事选择了烟叶这个较为特殊的意象,而不是传统中的玉米、高粱之类的,这是作品中一大成功之处。写人和物的关系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否则它就会影响我的想象力的发挥。用烟叶渲染了一个特殊迷离的意象,给人骚动不安的刺激感觉。这个选择上,文学院副院长施战军曾经给我提过不少意见,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施战军老师曾经对我说:‘写农村的题材中欠缺截取一个生活场景进行描述的写生活流的作品,而我这个作品正是从此角度出发的。”陈先生随后同样将《上完大学再说》在创作中的一些触发点向同学们作了介绍。
为什么不同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人物的审美性不同呢?陈先生这样将这个问题作了具体阐述。“在人物创作中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阐述:首先还是需要解释人物原型与小说人物的关系。《七月黄》中的王伟其实是两个人物形象的结合,一个是莱县某乡镇的青年退伍农民,他们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关系比较紧张,这令这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农民朋友感到失望,只能选择到我们报社申诉情况;另一个人也是位朴实的农民朋友,不过他属于致富能手,能够灵活处理问题。秀秀这个人物相对单薄一些,她没有十分现实的原型人物。《上完大学再说》中涉及到的我的大学同学也是群体原型,很难说是具体某个人。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我可以总结五点:一、现实主义创作基本上是有原型的;二、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在原型上改造了的;三、有时候越是理想化了的,倾注了感情的就越难写好;四、有创作原型的人物越容易写,长篇小说表现得尤为如此;五、我们要辩证地看距离感,特别是性格距离和心理距离。还有就是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关系问题。”陈先生随后就这个问题又进行了一些分析。
在陈中华先生一一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后,本期论坛在一片掌声中结束。
陈中华,首届齐鲁文学奖获得者、国家一级作家、大众报业集团高级记者,1982年毕业于山大中文系。曾作过记者、编辑及《作家报》副总编,现为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政教采编中心记者。业余他还从事文学创作,一批中短篇小说分别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国文学》等转载及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