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生教授精彩诠释“人性与科学之本质”
发布日期:2005年04月21日 08:00 点击次数:
[本站讯]2005年4月19日,著名学者、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姜生教授做客空间热科学研究中心“感动2005”学生论坛,做了一场题为“人性与科学之本质”的精彩报告。中心副主任栾涛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
在报告之前,姜教授表达了对于此次活动的支持和高度评价,他说,“理工类的研究机构能为同学们提供接触人文学科的机会,是培养机构对学生的负责,因为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跨学科的任务而绝非一个领域的任务,学校的每一个教授对每一个学生都负有责任。”期间,教授还谈到了自己对于学生创造性的看法,他认为“学问是荒原野草”,即“在高精尖的科技领域,科技发明是教不会的,是要靠自己的素质的”,因此必须要突破学科的极限性,开放思路广采博收,希望自己的报告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报告中,姜教授与大家一起探讨,通过对科学本质的思考来看人性。对于何谓人性的问题姜教授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先向大家展示了一系列不同的思想家的论断。比如加塞特认为“人无本性,只有历史”,布鲁哈特说,“精神必须把它和它对世界多个时期的追忆变为一种财富,过去的欢乐和悲伤都要化为知识,对于科学群体的历史追忆,对于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现在还有很多西方的科学家提出意识仅仅是人脑的一个纯生物性的分泌过程,那自然也就无人性可谈。
姜教授在谈到自己的认识的时候先给出了一个界定,那就是只有人是有自我的,动物没有,动物所有的只是一种本能。而人性就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表达出来的一切,包括好的部分同时也包括坏的部分,德睦友爱表现出来的是人性,而残忍暴虐的法西斯表现出来的一样是人性,人性无定势,无定论,没有一个永恒的人格。
看大家有些迷茫的样子,姜教授就用许多故事进一步阐述了人性的诸多道理。 在基督教的《圣经》中,有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的故事。亚当和夏娃听了蛇的诱惑,不顾上帝的禁令,偷吃了智慧果,于是就有了羞耻之心,也就分清了彼此你我,有了“我”,也就有了“私”。这或许就是人类产生意识的最初感觉,就在某一刻,宇宙的扩张有了突破,有了彼我之分,有了人类的意识,自此人类把自我与自然分开,对象世界从此出现。 接着,姜教授又引用了希腊神话中阿喀留斯的故事。阿喀留斯出生的时候,被他母亲提着他的角踵浸在冥河里,从此阿喀留斯刀枪不入,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他的角踵。结果,在特洛伊之战中,被太阳神阿波罗射中角踵,一箭毙命。 而阿喀留斯就是人类的某种象征,人类对于自身有着膨胀的自信但也有难以克服的弱点,人性中有着天生的稚嫩的柔弱的地方,比如“死”,由于不可避免的死亡和对于终极的恐惧,仅仅就是这一小点的柔弱也足以滋生出对于荒诞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宗教、艺术等等来弥补。因此说宗教不是世俗不是迷信,而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于荒诞的需求,也是人性的一个纬度。
那么科学呢,姜教授认为一切科学都是人性的外化。因为世界不可能被完全认知,而对于未知部分的恐惧感和人类的依赖感,便出现了“工具”成为人类生存适应过程中的中介,用于把“我”同“对象”联系起来。人类认为工具是可以解决我们与对象之间的张力的,因此,宗教是工具,而科学也同样是工具。
姜教授还和大家讨论了他的“攫能论”的文化哲学,认为动物在获取能量的时候是受其本能支配的,而人是受意识支配的,因此人类对于能量的获取是一个嗜能过程,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也与此非常类似。通过这番理论,大家对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姜教授还和大家简单地探讨了老子《道德经》中对于空间的看法,以及人是有多个自我的等等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并接受了许多同学的提问。
作为理工科的同学,对于姜教授的报告或许不能一时全部明白,但大家有请教,有讨论,也有争论,气氛非常热烈。
由于时间关系,直到报告结束之时,大家都还意犹未尽,报告在大家依依不舍得的掌声中结束。]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空间热科学研究中心 作者:宋继伟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