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4月22日晚,山东大学“人文纵横”系列报告会第15期之《老舍先生与济南》在新校邵馆报告厅举行。这是我校“《世纪回响》——山大知名人物系列纪念活动”老舍先生纪念活动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会中,老舍长子舒乙先生饱含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位深受群众爱戴的人民艺术家对济南的深厚感情,质朴的语言和情感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同学。报告会由山东大学档案馆馆长刘培平教授主持。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在山大教学生活过七年,对山大三十年代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老舍先生1898年出生于北京满族一个城市贫民家庭,是地道的北京人。老舍先生一生去过很多地方,却对济南情有独钟,亲切地把济南称作“第二故乡”,长女即以“舒济”取名。解放后,老舍先生曾有意回访济南,遗憾的是在“文革”一开始的1966年8月便含冤离开了人世。
先生在济南生活工作过两个时期。1929年夏,老舍从英国辗转经巴黎、新加坡回国。然而当时的北京并不欢迎一个没有学历没有资历的大学教授。1930年夏天,他从北京来到济南,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并兼任文学院教授,同时编辑出版刊物并进行创作,直至1934年夏去青岛任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第二段时间是在抗战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8月,老舍又从青岛回到齐鲁大学任教,同年11月,日军占领济南的前夕,只身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工作,夫人及子女困留济南,至1938年夏,才返回老家北京。
生活在济南。老舍先生在济南找到了一个可以糊口的职业,在济南结婚生女,在济南度过了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生活。
教学在济南。老舍先生从英国回来后接受了济南齐鲁大学的教授聘书,在这里为学生讲授文学概论、文艺批评、小说写作、莎士比亚研究等多门课程。准备讲义占用了他大量时间,以至于他的作品都是挤时间完成的。老舍先生严谨敬业,他的课既有内容又有深度,颇受当时在校学生的欢迎。
写作在济南。老舍先生在济南居住工作前后达四五年之久。他当年居住时间最长的住处即现在的南新街58号(原54号)的一所院子,就在这所普通的小院里,老舍写出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以及优秀短篇小说《月牙儿》、《黑白李》和《断魂枪》等,同时还写出了一批诸如《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不是公园的公园》以及《趵突泉的欣赏》等咏赞济南风情的散文佳作。此外,在山东的七年也是老舍翻译作品的高潮期。七年间,先生的翻译文字达10万字,其中包括《论但丁》等十几篇重要论文。创办《齐大月刊》也是老舍先生在济南的重要贡献之一,他的大量小说、诗歌、散文、论文以及翻译作品等都发表在这份杂志上。
交友在济南。“老舍先生是一个极看重朋友的人,他在济南认识了很多人,其中有些是对他影响很大的人。”舒乙先生介绍道,如冯玉祥、何思源、赵太奴、侯宝璋等等,还有一些文学界的好友,王统照、臧克家、萧涤非、游国恩、洪深等,这些“大家”当时都在山大任教。
提到老舍与济南,就不能不提老舍文章中的济南。读者眼中的老舍是一个写北京的作家,他的小说皆以北京为背景。事实上,先生还有许多以济南为背景的作品,例如命途多舛的长篇《大明湖》,短篇《断魂枪》,《上任》以千佛山为背景,《牺牲》讲述山大一个假洋鬼子教授的故事……老舍先生写济南的最主要作品是散文,有十八篇之多。可以说,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写济南写得最精彩的作家。
报告会的最后,舒乙先生与同学们分享了老舍先生咏赞济南的一些精彩文段。同学们沉浸在大文学家笔下济南的秀美山水和人文风物之中,尤其是描写山大西校区、原齐鲁大学的文章,更是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之后,舒乙先生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作了回答。他跟同学们一起回忆了自己对济南、对父亲的最早记忆;回忆了先生的子女教育观、父亲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以及文革之初,老舍先生晚年的生活和心境……先生以平实、朴素的语言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对父亲的敬佩和热爱,“仿佛老舍先生又回到了我们中间”,同学们感受着大家的精神,领略着大师的魅力,分享着这笔无形的珍贵财富,温情和感动充溢整个报告厅。
舒乙先生夫人于滨女士、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韩明涛、校友办公室、校团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老师出席了报告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