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6月1日下午,东区新校的小树林又响起了悠扬的乐曲,来自各个校区的同学们又一次聚集在这里。时值我校迎接本科教学的评估工作阶段,本期论坛邀请了六位嘉宾,做客第36期小树林文化论坛,与同学们共同回顾山东大学的“办学传统与特色”,畅谈山东大学的“发展定位与思路”。
论坛由法学院研究生刘奇耀同学主持。参加论坛的嘉宾是:我校副校长于修平教授、法学院常务副院长肖金明教授、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赵建国教授、档案馆馆长刘培平教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和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周飞同学。此外,我校副校长樊丽明教授、本科教学评估预评组专家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柳海民教授和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肖瑞峰教授与同学们一起参与了交流与探讨。
论坛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回顾山大办学的“传统与特色”,二是畅谈学校的“发展与定位”。在嘉宾们的娓娓叙述中,山东大学的历史一页页地翻开,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刘培平深情地回忆了山大历史上的几个辉煌的时期:一是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国立山东大学“文理两院合一,理工合办”,奠定了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的特色;二是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华岗校长把山东大学的办学特色定位为“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后,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改革开放后,山东大学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前提下,各种社会科学和实践性学科也得到飞速的发展,形成了学科和人才培养的新特色。肖金明对此深有体会,他说:“20多年来,山大社会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甚至比文史学科发展得更快,经济、管理、法学等社会学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社会学科虽然发展历史只有短短20多年,由于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构建了非常好的学科平台,因而各个学科都确立了相应的学术水平和地位。现在社会学科的毕业生在各个工作岗位,表现都十分突出。”在进入新世纪后,山东大学实现了历史上的跨越,三校合并给山大提供了新的机遇。赵建国在合校前在山东工业大学工作,回忆起合校后的校园的变化,他说:“原先的山东工业大学的学生朴实无华,注重实践,合校后这种作风一直没有改变,现在感受最深的是校园文化的氛围更浓了。”于修平则回忆了山东医科大学的校风,他说:“齐鲁大学本身是医科学校,校风比较严谨,同时与国外交流比较多。合校之前,由于是医科学校,交叉的学科基本没有;合校后,医药学科受到学校的重视,双语教学和国际交流增多,也成为山大的一种特色。” 生活在山大达九年的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周飞同学,对山大的传统感受很深。他说:“我们有最年轻的校长,我们的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的校区文化氛围也各具特色。”
在回顾山大的历史之后,何中华则为同学们解析了大学的精神。一个大学应当引领这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大学走出去的人应担承社会的责任。今天的山大,潇洒有齐风之勇,厚重似鲁韵之魂。山大的传统正是缘于这种高贵。他说,大师的诞生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离不开本土的文化。齐鲁文化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扎根在这两个文化土壤上的山东大学才有这样的辉煌。他说,大学要与国际接轨,加强交流。大师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和精神水准,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在很大的程度上通过大学的水平来表达。大学不仅仅在于知识传播,而更重要的是要捍卫道统,传承民族精神。大学和社会的互动,不是亦步亦趋的一味媚俗,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保持她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第一阶段结束后,来自艺术学院的两位同学为观众现场演唱了《山大之歌》。接下来,现场的同学们与嘉宾们展开了面对面的对话。针对同学们的问题,嘉宾们作了精彩的回答。樊丽明对学生社团的特殊育人作用进行了阐发,她说:“山大有很好的传统,学生社团的活动相当活跃。学生参加社团,一是交流的需要,不同的知识背景、完善的人格和知识结构需要相互取长补短;二是参加学生社团活动能够锻炼一个人的能力,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同学的社团活动对育人的目标作用更大,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走向社区,走进地方,服务他人,不仅活跃了社团生活,对个人成长也有重要意义。社团应该发展,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大讨论之后,嘉宾们殷切地寄语山大。
论坛最后,樊丽明对本期论坛进行了点评。她说:“我很高兴大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传统办学特色,回顾山大的历史,也是学习山大精神,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尽管我们讲述的故事不一样,感受不一样,经历的历史时期不一样,但我们的体会是一样的。山大的‘办学传统与特色、发展定位与思路’,经过我们多次的讨论,也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经过未来的努力,全面实现三个提升,实行开放式的、国际化的、综合性的、研究型的发展战略,为把我校建设成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内外高水平的综合性重点大学,需要大家的不断努力。‘朴实、扎实、严谨’的作风是我们宝贵的传统,求‘实’是我们学品和人品的精华。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