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6月20日早晨不到七点钟,威海分校主楼报告厅门前就已经被几百名久候的学生围得水泄不通,大家提前一个多小时等候在这里,翘首以盼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的到来。丁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我所经历的实验物理”,他的夫人Susan Ting 和儿子Christopher Ting,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威海分校党委书记李建军等校领导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威海分校校长韩圣浩主持。
报告开始之前,丁教授说,“威海市和德国的林岛很相似,那是个美丽的小城,所有诺贝奖获得者每三年都会在那里相聚一次。”丁教授介绍的第一个实验是测量电子的半径,尽管当时大多数专家已经达成共识认为电子是有体积的,但是他仍然坚持做完了自己的实验,并证明了“电子没有体积”这个观点的正确性。由此得出第一点体会——“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第二个是新粒子家族的寻找实验。丁教授说,当时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相信自然界只有三种夸克,而且实验的难度、精确度也非常高,因此实验几乎被所有的实验室所拒绝。但是丁教授的实验最后成功了,他发现了“J”粒子,并因此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通过这个实验,他认识到,“要对自己有信心,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第三个实验是胶子发现的实验。他说这个实验的本来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胶子,最后的结果与原目的完全不同,因此,要“对意料之外的理论要有充分的准备。”第四个实验是在欧洲核子中心的L3实验。这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实验,丁教授向大家演示了实验的原理、当时的实验室以及实验所用的仪器和用具。通过这个实验的成功,他得出第四点体会——“在主持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时,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能够引起参加国兴趣的题目,同时也要对做出主要贡献的国家以优先认可,使之有兴趣进行长期的合作。”最后一个实验,也是丁教授重点介绍的,就是他现在正在主持的“AMS”实验课题。该实验可以探索宇宙空间中的反物质,同时还可以精密地探测出宇宙中的各种元素。丁教授说,如果反物质不存在的话,就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有问题的,因此,这也是对大爆炸理论的一个检验。目前已经有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入该实验项目。丁教授详细介绍了实验的准备情况,各项技术的进展,比如超导技术等,并介绍了将阿尔法磁谱仪(AMS-01)送入太空的实验。他还讲解了中国加入这次“AMS-02”实验的重大意义。最后,他总结了第五点体会——“自然科学的研究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与最后一名无异。”
报告会后,丁肇中教授及其家人一行在展涛、李建军、韩圣浩、刘公岛管委会主任丁向阳等陪同下游览了威海著名景区刘公岛,并于当日下午2:30离开威海,赶赴青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