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2005年8月,在宁波召开的全国有色金属压铸学术会议上,稚气未脱的张士佼自信地宣读着毕业论文,与会专家们的注意力已深深为他独特的思路所吸引。而当审视了他为济南华能气动元器件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新型压铸铝合金生产压铸件气缸前端盖之后,专家们对这位来自山东大学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2001级本科毕业生更是不吝赞美之辞:张士佼的这一发明“解决了同行长期困惑不解的难题”。而在此前,同样来自该实验室的2001级本科毕业生李雪莲关于稀土基大块非晶研制成果不仅受到同行的赞誉,还顺利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在常人眼里,本科生阶段就能创造出这样的成果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当你走进山东大学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时候,你会惊诧于他们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各个层面学生取得的骄人成绩,悬挂在墙上的一组数字会让你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自2002年以来,材料液态成型及控制专业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在国内外刊物共计发表了78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有18篇,有16篇被SCI或 EI收录;本科生参与并获得批准的国家发明专利有11项;2003年11月,由实验室4名硕士生和2名本科生组成的“西羚小组”开发的“纳米磁性液体密封装置”获得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2004年11月,实验室硕士生张卫柯和其他学院学生组成的“威克”创业团队获得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金奖;2004、2005年,边秀房团队指导的13个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学校近30000元立项资金资助;2000年至2004年,实验室先后有52名学生获得校长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不同类别奖学金,占所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获奖学生总数的50%左右……。
重点实验室成立5年来,以“立足特色,追求卓越”为宗旨,始终坚持学校提出的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个性和人格健全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科研有机结合,以高度的责任心投身于教书育人活动,就像用滚烫的液态金属铸造出无数个精美的器件一样,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铸造出一个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
一个时期以来,不少科学大家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深深的担忧,最近党和政府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中国高校严肃的话题和紧迫的任务。因此,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无疑更加令人瞩目,而他们成功的经验也更加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材料液态成型及控制专业是一个又苦又累的专业,既要承受翻砂的繁重,又要忍耐熔炼的高温,对于不了解专业特点的新生来说,一般不愿选择该专业,担心自己吃不了这份苦。对此,实验室的老师们并未泄气,而是以积极态度引导学生。实验室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他们经常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提不出问题和不会思考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为此,学生为能够提出一个有水平的问题,课堂上特别用心去听老师的讲课,课下又主动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大大激发了参与热情和思考问题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老师知识结构的自我更新。实验室每一个成员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他们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及时把研究前沿的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
从1999年开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行优秀学生导师制,学生在本科二年级下学期选择专业方向,优秀本科生可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实验室成员踊跃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他们尤其重视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将其作为学生实践与创新的一次“实战演练”。每个成员带领一组学生,从设计选题、实验操作、数据分析、撰写论文等每个环节都给予细心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领学生在设计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实验室成员刘相法教授认为这是本科生向研究生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认真完成毕业设计,他们的创新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为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实验室老师一年半时间的启发与引导,学生们渐渐对材料液态成型及控制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到了真本事,在考虑专业方向时,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进入材料液态成型及控制专业的学生总是庆幸自己的选择。因为这里有着自由的学术空气,让他们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学生的创造力就像丰富的矿藏,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基于这样的共识,实验室特别注意挖掘与呵护每个学生的创造激情。
为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实验室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早在1993年,在边秀房教授的倡议下,实验室每周四举行学术讨论会,至今从未间断,并成为一项制度。每位成员定期轮流汇报各自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并提出困难与疑惑。其余成员踊跃发言,为汇报人员出谋划策。虽然各自研究的方向不尽相同,但在激烈争辩和自由碰撞中,总能产生出思想的火花,撞击出智慧的灵感,促进不同研究方向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科学研究向深度、广度发展。一些感兴趣的本科生也被吸引过来,每次会议室都被围得水泄不通,有时连门外都站满了学生。2000级本科生孙保安在做毕业设计时,听到博士生胡丽娜关于过冷液态金属的脆性的报告后深受启发,提出过热液体的脆性的概念用来衡量金属非晶形成能力,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并形成论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如今,广大学生从研讨会的观众变成了主角,研讨会也成为学术争鸣、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平台,营造了教学相长的自由氛围。
为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实验室鼓励学生在研究状态下学习,并建立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研究课题等,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涌现出一个个科研能手。1996年,边秀房教授的博士生李辉提出从事液态金属结构计算机模拟研究的设想,但他自身对模拟程序一窍不通,在一般人看来,这也许是天方夜谭。然而边教授并没有一口否定他的选题,反而充分尊重并大力支持他的选择,热心邀请计算机、数学、物理方面的专家对他进行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辉的课题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开辟了实验室前所未有的金属液态结构模拟计算研究的新领域。
弘扬团队协作精神
实验室十分重视营造团结协作的学术氛围,为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团队力量,无私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2005级博士生张妍宁是王伟民教授的学生,却蒙受了多位老师的关爱与恩泽。她从事的金属液态结构模拟研究中计算机程序由王丽副教授指导设计完成。她的一篇论文连续两次被国外杂志退回,导师王伟民热情鼓励她不言放弃,不厌其烦地指导其修改,同时还请从事物理研究的秦敬玉教授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她修改论文,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且连英文单词单复数错误都不放过,这让张妍宁感动不已。一名学生,多名导师,这正是实验室成员团结协作的温馨缩影。恰如张妍宁所说:“刚进实验室时压力很大,但实验室严谨、自由、宽容、大度的学术氛围使自己感到这里更像一个温暖的家,遇到问题,任何一位老师都会毫无保留地帮你解决,他们总是来者不拒。”
实验室团队成员之间也总是时时处处体现出协作精神。一个企业找到实验室从事有色金属研究的田学雷教授,要求合作开发一个黑色金属项目。田教授有能力做好这个项目,而他却把项目转让给从事黑色金属研究的杨华教授,因为他认为杨老师代表了实验室黑色金属研究水平,这样有助于提升实验室社会影响力。
人格魅力感人至深
边秀房教授是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整个学术团队的领军人物。他扮演着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创新者的双重角色,带领团队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激励着每一位学生。
2000级博士孙民华当年成绩优异,但对博士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草草写成交给边老师。论文存在许多文字和语法错误,边老师只看了一页就将论文当面甩给他,严厉要求他认真修改,若还有此类问题,就不能参加答辩。这给了孙民华很大震动,于是他下决心改掉坏习惯,从此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作风。2003年毕业后,孙民华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期间,他成了科研骨干,并且成功地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他说:“如果没有当年边老师的严格要求,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个结果。”
实验室老师对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把育人与关心人相结合,时时处处为学生们做出榜样。2002年2月,边秀房教授出国做访问学者,由于不放心实验室这群求知欲望强烈的学子们,出国前他特意申请了一个大容量邮箱,以便及时与学生们保持联系,随时解答他们的困惑。原计划出国6个月,但为了学生的学习,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仅用3个月就完成课题提前回国了;刘相法教授每天早上8点前就来到实验室,晚上11点多才离开,周末、节假日也经常不休息,一心搞科研。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影响下,他指导的6名学生全都获得奖学金;年届退休的班主任姜青河老师,处处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带学生去上海实习和学生一起坐硬座;实验室老师纷纷为学生解困分忧,经常用自己的课题经费为本科生改善实验条件,热情帮助学生找工作等等。正是老师们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激发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热情,培养了敢于拼搏的精神,为塑造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磨一剑,锋破势亦存”。5年来,实验室取得的丰硕成果来源于实验室学术队伍的高度责任心、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精神,他们以自身实际行动探索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今,他们更加坚定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默默耕耘,奋力拼搏,铸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供稿单位:党办校办 责任编辑: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