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尼山国学大讲堂第二十四讲:葛剑雄教授谈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与一带一路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9日 16:12 点击次数:

[本站讯]11月26日,“尼山国学大讲堂”第二十四讲开讲,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背景与一带一路”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教授主持并点评。

  葛剑雄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刻认识与理解当下“一带一路”倡议,首先要搞清楚其与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逻辑联系与关系。“丝绸之路”最初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于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所最早提出,指公元前2世纪形成的由洛阳、长安至中亚撒马尔罕的商道,这其中的主要商品就是丝绸。不过,实际上“丝绸之路”的内涵要丰富得多。首先,从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角度言之,丝绸之路是由早期人类所共同开辟形成的,其起源至少可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之前。其次,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路,而是一个道路系统,由不同的线路所组成,涉及地域范围广大,撒马尔罕也并非终点,而是向西进一步延伸到西亚、欧洲和北非;丝绸之路并非仅是商品流通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再次,除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唐代安史之乱后因陆上丝绸之路断绝而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今天,“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的代名词。不过,历史上我国却从未主动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路贸易中获利,活跃于这条商道上的主要是中亚、粟特、回鹘、波斯、阿拉伯等族群群体,其中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完全由阿拉伯人所开辟与掌控。虽然我们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其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国威、加强政权的合法性。之所以如此,与中国古人的“天下观”、商业不受重视、商人社会地位低、没有正常的外贸、陆上边疆控制严密、海禁等观念与政策直接相关。

 葛剑雄教授谈到, “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应我国目前的国内与国际形势而提出的一个伟大创举,具体形势如WTO的红利与前景、TPP的挑战、产能过剩、制造业缺乏高端和自主知识产权、就业压力大、劳动力成本提高、外向经济与国际合作等,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因此,今天的“一带一路”,绝不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再现或重建,而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历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今天,“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提出,对我国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为此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而为,并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经验与教训。另外,在今天“一带一路”倡议布局下,国内的各个地方不能只沉迷于自己在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地位与作用,而是应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将地方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布局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重庆在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是一个好的榜样与例证。同时,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国家发展战略,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精神。

  来自山东大学及驻济高校的二百多名老师、同学参加了此次报告会,走廊、过道、门口都挤满了热情的听众。报告结束后,王学典教授作了精彩点评,认为这是一场知识密集度高、紧密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学术盛宴,既提供了知识,也提供了启迪。


 



【供稿单位:儒学院    作者:王加华    摄影:陈祖根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思萱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